走,一起到海底“寻宝”去——2014福州渔博会观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渔民率先到福建开展石斑鱼的养殖,拉开了闽台渔业交流的新篇章。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渔业交流合作已成为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本届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渔博会”)共吸引了台湾16个渔会组织、20余家渔业公司参加,推动了闽台渔业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台湾渔会的秘密
此次前来参展的台湾展商几乎都是当地渔会牵头组织的,展示了密集而强大的台湾渔会服务体系。台湾渔会会员有42万余人,遍布全台40个渔区的渔会组织就如同大树的枝干一样,为各地渔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台湾海洋大学教授郑学渊告诉记者,台湾渔业技术之所以发达和渔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渔业大学最新的科研成果也都是通过渔会牵头,传递给渔民。而渔民在生产上遇到什么问题,也都可以通过渔会集中传达。每个月各地渔会都会邀请专家学者到生产一线为渔民排忧解难。
台湾水产品流通渠道主要为出口和内销。出口业已成熟稳定,主要以冷冻产品和优质高档活品居多;内销渠道除卖场超市外,鱼市直销是很重要的方式。台湾鱼市场一般隶属各地渔会,有完善的鱼货分级制度和拍卖制度,对承销商、拍卖者、结算系统的管理都十分成熟。因此,在台湾,渔民只需一股脑地把鱼运到当地鱼货市场,剩下的销售环节几乎不用渔民操心。
屏东养殖渔业运销合作社理事主席黄再团表示,大陆能够对接的渔会组织比较少,渔民各自作业或是“公司+渔民”还是大陆当下的主要模式。因此,未来两岸在渔会及大公司的基础上,探索深度合作的空间巨大。
黄金蚬里有黄金
台湾立川渔场已经连续多次参展渔博会。除了现场售卖的蚬精、蚬锭等高科技保健品外,它的渔业旅游、生态化养殖等也无不让人看到了台湾渔业开发的深度与广度。
本次来参展的立川渔场负责人蔡国华告诉记者,安全健康是养殖业生存的前提。要把不起眼的蚬养得金黄饱满,其过程需要严密监控水质、水量、饵料生物等,保证无药物残留,保持最佳的生态环境。立川渔场也由此成为全台第一个取得“黄金蚬生产履历认证”的公司。
而真正让立川腾飞的是它的高科技化转型。1996年第一瓶立川黄金蚬上市,被证实具有保肝、护肝的功效,获得GMP食品认证,并荣获台湾消费者协会的“消费金牌奖”。此后,立川又与台糖公司合作,制成台糖蚬精上市,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如今,立川黄金蚬开发出的系列产品年产值高达30亿元新台币。
立川渔场还建立了自己的“黄金蚬文化生态馆”,让人了解有关蚬子的养殖、采收的渔业文化。游客还可以亲自下水摸蚬子,品尝蚬子宴。一枚小小的蚬子,包含了生产、加工制造、高科技提炼、渔业体验等多个层次,而这也恰是台湾在极为有限的养殖地里开拓现代渔业的发展之路。
蔡国华希望逐步将此模式复制到大陆,并开拓更多的渔产品。
如何把“鱼丸”做大
随着ECFA的实施,去年闽台水产品贸易总量达到13.59万吨,金额达9.49亿美元,占大陆对台水产品贸易的70%以上,福建已成为对台渔业贸易的重镇。
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渔业交流合作研讨会”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丽娇表示,福建的原料加工利用率达到44%,远远超过全国平均30%的水平。鳗钙、螺旋藻、绿藻多糖等保健食品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近两年,台湾有很多企业也从福建进口原料进行产品研发。两岸在渔产品深加工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600多家台湾企业到福建投资渔业产业,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投资领域涵盖了水产养殖、水产品深加工、水产贸易、劳务合作以及水产科技交流等。福建先后设立了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等平台,也吸引了大批的台湾业者。从大陆进口原材料进行深加工,或西进大陆养殖水产已成为台湾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台湾冷冻食品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沈达看好大陆西部的市场前景。他举例说,福州有庞大而成熟的鱼丸产业,将来可以联手台湾,通过规范化的海产品深加工,开发出“闽台鱼丸”,共同打开西部市场。 (陈梦婕 林娟)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