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2014年“改革清单”:哪些惊喜值得期待?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上海自贸区成为热门话题。在不少海外人士眼中,自贸区已成为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象征。2014年,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清单”中,有哪些惊喜值得期待?
2013年12月4日,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内人头攒动。(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2014版负面清单:长度更短,清晰度更高
伴随着自贸区的挂牌,“负面清单”这种新型管理方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不过,对于2013版负面清单,社会上一直有着“偏长”的说法,2014版负面清单也因此备受期待。
最明显的变化是长度缩短。按照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的说法,2014版负面清单将力争缩短40%左右。
“40%是从研究的角度而言,最终能缩短到什么程度,要看我国的扩大开放政策,这需要和相关部委一条条去谈。”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2013年上海自贸区在金融、航运等六大领域推出23条开放措施,根据中央部署,未来我国还将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和会计审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朱民认为,比长度更深刻的变化,应该是透明度。他坦承,2013年版清单有20多条没有写清楚限制措施。“比如清单里写限制外商投资大米、面粉加工,到底是什么限制?是限制股比、产量还是经营者资质?需要进一步的说明。”因此,负面清单改进的过程,也是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简政放权: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挖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务院方案对上海自贸区的第一个要求。过去半年,上海自贸区在简政放权上大刀阔斧:工商注册登记从实缴改认缴、企业年检改年报公示,海关监管从先报关、后入区改为先入区、后报关,国际贸易启动“单一窗口”试点……
总体而言,简政放权类的改革越往后推进,难度越大,因为剩下来的都是硬骨头,很多事项背后还有法律的支撑,修改起来需要时间,寻求新的突破口势在必行。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曾对新加坡等国际领先的自贸区进行过对标研究。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新加坡政府的简政放权与电子政府、信息化高度结合。这给我们一种启示:简政放权不光靠理念创新,也应该利用技术创新。”
比如,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贸易企业一次性递交单证和材料,监管部门处理结果通过单一平台反馈给申报人,大大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但相比新加坡,我国贸易监管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新加坡目前已建成国际贸易网,有35个政府部门在网上办公,99%的通关事项可以在网上解决,15分钟可以走完通关手续。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