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合作型两岸自由贸易区开路 考验两岸智慧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萧万长10日在博鳌进行 “李萧会”,萧万长针对当前两岸经贸发展瓶颈提出三大策略,包括:一、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战略对话及政策协调;二、积极建构合作型两岸自由贸易关系;三、积极面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严肃问题,化解台湾经济遭到边缘化的疑虑。这三大策略彼此息息相关,其中尤以建构合作型两岸自由贸易关系,更是切中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核心课题。
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可以说是两岸间的FTA(自由贸易协议),后续签署的《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及尚在谈判中的《两岸货品贸易协议》等,其最终目标就是为建构两岸自由贸易区。
然而,因为两岸经济规模、发展程度及体制差异极大,再加上政治、社会等因素,台湾内部对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区难免产生若干疑虑,尤其是以下五大面向问题:
其一,大陆对台湾经济的强大磁吸效应。建立自由贸易区势必扩大吸引台湾投资、就业机会及人才流向大陆,并造成岛内投资、就业机会减少及薪资下降。 其二,市场开放不对等。台湾经济规模小,市场开放程度高,相对上,大陆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被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双方制度及法规存在很大差异,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台湾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服务业市场。
其三,两岸产业竞争。在ECFA框架下,近年两岸积极推动产业合作,但在缺乏政策指引及有效协调下,两岸产业已从“互补大于竞争”快速转变成“竞争大于互补”,尤其在台湾地区出口支柱资通讯产业方面,大陆业者在代工及零组件制造各个领域都对台商构成强大竞争压力,台湾最知名的品牌业者宏碁(Acer)及宏达电(hTC)更被联想、小米机等快速边缘化。若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加速这种趋势。
其四,台湾经济“香港化”问题。很多人担心,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导致愈来愈多大陆企业、资金及专业人才进入台湾市场,控制台湾经济命脉,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并炒高房地价,让台湾步上香港后尘。
其五,两岸经贸利益分配不均。近年两岸经贸自由化,受惠最大者多是有能力开发大陆市场的大型企业及财团,广大的中小企业及薪资阶层却未普遍受惠甚至还成为受害者,这也导致台湾内部反对两岸自由贸易的声浪日益升高。
要解决上述五大问题,关键就在于如何导正两岸之间市场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各种弊病,从纯粹市场导向走向合作型的两岸自由贸易区,无疑是最可行且有效的一帖良方。所谓合作型两岸自由贸易区,至少涵盖以下几项要素:
第一,建立一套可以促进两岸投资、人才及技术均衡流动的机制,缓和大陆对台湾经济的磁吸效应。
第二,建立一套连结市场开放和在地产业发展的可行模式,并建立两岸共同开发全球市场的新产业合作模式,以强化两岸产业互补性,避免无秩序的恶性竞争。
第三,建立一套两岸法规及制度调和的机制,尽可能减少不透明的潜规则,以排除台商进入大陆市场障碍,并促使两岸经贸利益能为大小企业利益均沾。 第四,建立高层次的两岸经济战略对话和政策协调机制,针对建构合作型两岸自由贸易区及上述机制的建立及落实执行,进行持续对话及政策协调。
最后,台湾地区参与“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经济整合,亦是化解台湾内部忧虑经济“香港化”乃至“大陆化”的重要条件,双方如何在解决此一问题上加强沟通,建立互信,共同打造路径图,亦考验两岸领导人的智慧。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