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共谋琼台农业合作 因地制宜推转型升级
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议,让初到海南的台湾现代农业交流团代表印象深刻。实实在在的互动交流、头脑风暴和学习研讨,并且成为交流团后续考察琼岛的指针,双方都收获颇丰。
今天,在海口举行的两岸农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共谋琼台农业合作新发展。
25年合作历经三阶段
琼台农业合作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先河。座谈会上,来自台湾农会的代表与我省农业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梳理回顾了琼台农业合作25年的历史。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琼台农业合作主要是通过产业化来表现,这是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特点。
早在1988年,我省便成立了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之后,台商到海南投资开发日益增多,农业领域成为琼台经济牵手合作的先行者和“领头羊”。至去年底,海南共引进台资农业企业670多家,实际投资4亿多美元,大大改变了海南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对海南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琼台农业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省台办主任刘耿说,1988年至1998年是基础阶段,台商投资农业普遍规模较小,多以引进台湾种苗在海南试种试养为主;1999年至2011年为农业合作实验区阶段,以吸引台湾大型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重点,推进琼台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2012年至今是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以省委、省政府设立澄迈琼台交流合作基地为契机,琼台农业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发展新趋势。
因地制宜转型升级
在琼投资置业20多年的台商刘文斌在座谈会上提出:“所有想到海南投资的台商都要走出误区,不能迷失在‘低成本、低地价’中。”
刘文斌不仅是“资深”台商,而且还是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园系的助理教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海南农业领域。他起身面向台湾交流团代表郑重地说:“20多年前,这里工人的日工资只有12块,但现在劳务工资成本已经与台湾十分接近。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多多关注高效益的热带农作物。”
这一席话获得了台商们的共鸣。将上岛咖啡带上琼岛的台商江裕昌频频点头:“现在琼台农业合作进入全新时期,要投资就要有组织、有架构,多了解这里的情况,尽量少一些单兵作战。”
台商们看重的是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快速发展势头,而海南需要的是台湾的新品种、新理念、新模式。
省台商协会会长黄益丰表示,这就是合作共赢的基础。琼台农业合作应该从传统的农业种养,转向大力发展热带现代特色农业,多借鉴台湾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琼台农业合作转型升级。
树立琼台农业合作新品牌
什么样的产品是海南以及大陆市场目前和未来需要的?两岸专家认为,这是琼台农业合作转型升级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不能再贱卖海南这么好的农产品了,要走出只专注于热带蔬果初级生产的‘迷失’。”刘文斌形象地说,“看的要比吃的更值钱”,发展休闲农业大有可为。台湾台东县有个“米”文化产业园,在出产优质大米的同时,还形成了一条“看米、吃米、玩米”的产业链。普通的大米衍生出文化周边产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海南农业还要尽快引进生物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加工的效益。”
台商林文定认为,台湾精致农业成功之处在于质量改造、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机械化,这也是海南农业需要学习的领域。专家们表示,琼台农业合作还可以向生物能源等领域延伸,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
走出迷失,树立琼台农业合作新品牌,这是两岸的共同心声。
结束了一上午的交流研讨,台湾交流团代表开始了4天的考察之旅。团长何存秀表示,高雄、嘉义等地很多代表心中已经形成了投资海南的初步设想,希望这次考察能成为投资前哨。
本报记者 张谯星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