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动了台湾食品的“安全标签”?

2013年10月30日 09:14:0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味美、安全,这些原本是贴在台湾食品上的标签,也是岛内民众谈及自豪的内容,近来,台湾食品的“安全”标签却被接连重击。

  “黑心食用油”风波未了,10月28日,台北卫生局又抽检出有蜂蜜根本不含蜂蜜,只有蔗糖及果糖。10月29日,台湾《联合报》则报道,桃园县卫生局检出王品集团旗下“原烧”的美国牛肉含瘦肉精,至28日已回收203公斤问题牛肉。

  食品安全频亮红灯,让台湾食品的“安全”标签出现裂纹,而民众对于“食安”的信心也随之摇晃起来。

  食品“出包”一件连一件

  让民众“食”在不安的是,近来问题食品的主角既不是地下工厂,也不是什么山寨小作坊,而是多有行业“大牌”。

  被查处有问题牛肉王品集团是台湾第一大餐饮集团,目前王品集团在两岸共开设约200 家直营分店,其中在台湾地区就有10个自创品牌及160多家直营分店。而生产“黑心油”的大统长基公司也是有名大厂。

  “黑心油”配方近日被披露,标示百分之百的特级橄榄油,其实有六成是棉籽油或葵花油等低价油混充,而且,更为闻者震惊的是,为了让成分不纯的橄榄油卖相纯正,厂家还添加了食用油禁用的染色剂“铜叶绿素”。内幕揭晓的时候,厂家承认这样的“黑心橄榄油”已出售了7年。

  比起山寨小厂的掺假、造假,大牌、名牌厂家的“黑心行为”更让人愤慨。老厂、名牌厂的存在和兴盛,是维护商场秩序和道德的正面因素。它们的历久弥新,可以让更多厂家看到诚信和坚守的力量。因此,当名牌厂家被列入“黑心名单”时,对民众信心的冲击无疑会更大。“大统”油品的市占率高达10%,其销售通路遍及全台主要超市、卖场。食用油餐餐都要用,“大统”混迹市场30多年,试想,全台湾又有多少人从未吃过“黑心”油?怕是幸免者几希吧。

  柴米油盐已沦陷多少

  近年来,台湾食品安全上演连续剧。

  前年有塑化剂事件,去年查出了毒大米、致癌酱油,最近又连环爆出毒淀粉、过期泡芙、香精面包、劣质食用油、问题牛肉……对此,有岛内媒体感慨:柴米油盐酱醋茶,向来是民生“开门7件事”,但此刻的台湾,算算看已有多少沦陷在“黑心商品”的乌云下?

  这或许正是食品安全问题在岛内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更何况,台湾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到的还不止是岛内民众,它已延烧到香港、大陆,甚至菲律宾、越南等地区。近日,已有大陆商家向台湾“大统”公司求偿。

  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让台湾“美食天堂”的形象蒙尘。美食、特色小吃一直是台湾行销旅游的重要因素。但“黑心食品”的名单不断增加,台湾旅游主管部门甚至不得不修改了行销台湾旅游的主题,原设定的美食、购物、文化、乐活、生态、浪漫等六大主题,如今美食被迫拿下。

  修法重罚“抓鬼”三管齐下

  怎样才能构筑食品安全网,让岛内民众不再“食”在不安?

  除了寄希望于厂商自律,不再“黑心”之外,岛内舆论还把矛头指向了现行法律。

  台湾现行法律对不良业者惩罚轻、罚款少,一直是媒体分析“黑心食品”屡禁不绝的一种观点。台湾“行政院”6月通过食品卫生管理法修正案,将原来6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上30万元以下罚金,提升至6万元以上600万元以下,“大统”此次被罚了4000万元。然而这项“破纪录”的罚金,不少岛内媒体还是认为与之数十亿的不法获利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

  与此同时,依据台湾现行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定:食用香料、复方添加物免查验;加工制造的原料只要没有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上,就免标示中文成分;进口的添加物、香料只需标注英文。有媒体认为,这相当于给了违法业者3道“免死金牌”。

  马英九近日指示“卫生福利部”及“法务部”尽速研拟修法,对黑心厂商严查重罚,并提高刑度至3年以上。他还提出筹组“抓鬼志工大队”,增加专家与民间团体参与,长期监测食品安全,揪出黑心厂商并且绳之以法。

  修法、重罚、“抓鬼”,三管齐下,相信会断了不少人的黑心念头。不过,如何修补台湾食品的“安全”标签、重拾民众信心,恐怕才是更需要思考的。

[责任编辑:段雯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