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湘陵:从台湾水果热销大陆看两岸精致农业合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学博士伍湘陵今日在华广网刊文表示,两岸精致农业合作,优势互补效应明显。在当前两岸关系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两岸共同合作,加快发展精致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可促使精致农业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又一亮点。
全文内容如下:
台湾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其中莲雾、芭乐(番石榴)、释迦(番荔枝)等大陆稀有热带水果美誉度一直很高。台湾水果,好吃但较贵,这是大陆消费者普遍的印象。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市场后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进口量从2006年的3596吨增加到2012年(截至11月份统计)的15630吨,6年间增长了4倍多。2012年内地准入的台湾水果已增加到23种,其中20种实行零关税。目前在ECFA的利好下,好吃又实惠的台湾水果更是大批行销大陆市场。受惠于ECFA,台湾水果价格虽有下降,但在大陆市场上还是处于高价位。当然,这与其“高档水果”的市场定位策略紧密相连,但根本的还在于其产品品质的支撑。
台湾水果高品质的培育,与其精耕细作的精致农业发展有关。台湾农业用地与市场都不足,由此倒逼其专注于农业技术的研发、农业生产工艺的提升、农业管理理念优化的精致农业发展。经过长期发展,台湾精致农业已是比较成熟,并为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与台湾相比,大陆的精致农业在市场与土地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才刚刚起步。两岸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可发挥优势互补效应。具体来说,当前两岸精致农业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加强两岸农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农业发展关键在于领域中是否有合格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对于精致农业的发展,其更强调农业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理念。当前两岸农业发展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从事农业的专才太少,加之社会老龄化的加重,两岸农业发展更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精致农业上,台湾长期坚持的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这促使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为两岸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力量。而这部分师资力量,在两岸农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交流或互派的方式来传播农业新技术与新理念。当然两岸也可通过设立日常的培训机构的方式来培养农业专才,如当前两岸共同合作建立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就为两岸农业人才的交流、培训、研发等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二、两岸共同创设精致农业产业园。台湾因农业用地少,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少,尤其是精致农业园,而大陆农业用地较为丰富,可以通过在大陆创设规模精致农业产业园来实现园区经营的规模化效应。两岸合作创设精致农业产业园,在一个园区就可实现农产品的培育、标准化管理、精细生产等综合性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高效化。根据相关统计,截止2011年1月,在大陆共有9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这些农业综合区已成为两岸发展精致农业的重要载体。同时这些农业园区其本身能发挥出产业示范与辐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为台湾农民和台商在大陆创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三、两岸共同培育创意农业。台湾水果贵,除了其品质好之外,还在于其精致农业中融入了创意设计,大幅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在台湾创意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地农民很好的将文化创意融入到农业经营模式中,探寻了一条集农业文化、旅游、休闲、观赏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道路,如发展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娱乐渔业等。创意农业在台湾的发展已经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台湾在创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到大陆的农业发展中来,如两岸可以通过技术共同研发、产品品牌的共同打造、营销渠道的一体化整合等环节将创意融合到农业的整个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去。
精致农业相对传统粗放型农业而言,其追求的是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两岸精致农业合作,优势互补效应明显。在当前两岸关系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两岸共同合作,加快发展精致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可促使精致农业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又一亮点。(伍湘陵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