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合作,走上产业对接大道
在国内众多的文博会中,海峡两岸文博会“台味”最足。今年,文博会升格为国家级,两岸文化产业对接,走上前景更加广阔的大道。
“台风”劲吹
“参加文博会,我们来晚了。不过,这一次我们先学习。”26日,第一次参加文博会的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俊荣连呼来迟了,他说:“明年初就为下届文博会做准备,希望到时候各方面会做得更好。”
像陈俊荣一样,第一次来参加文博会的许多台湾企业大都颇具分量。随着文博会的升级,参展的台湾企业表现得很踊跃。尽管本届文博会未特设台湾馆,但台湾厂商的展位数达750多个,比上一届增加130多个,覆盖台湾地区所有县市,且许多厂商愿意投入更多的布展装潢预算,让展位更具文创特色,更吸引眼球。
台湾著名艺术家王侠军也是首次参加文博会。他说,文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文化创意有很多形态,未来希望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本届文博会,两岸签约项目收获颇丰。在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双赢上,文博会的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互补成共识
平台搭好了,双方的交流顺畅了,寻找机会,互补合作,成为两岸业界共识。
在博物馆高端论坛、演艺产业发展论坛、工艺美术论坛上,两岸从业人员都达成初步共识。互补、合作,是最热门的话题。
台湾文创产业协会会长、法蓝瓷总裁陈立恒表示,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产业方面有很多合作机会尚待挖掘。大陆最缺乏的是与国际接轨的通路,这恰是台湾所擅长的。如果两岸互补合作,共同进军国际市场,一定能实现共赢。
陈立恒的观点得到大陆文创人士的认可。厦门无限创意文化公司总经理苏晓东说:“在文创产业上,跟台湾学习,是大陆搭快车的好办法。”
文博会上,无限创意公司推出具有厦门印记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虾米人”、“遇见厦门”的升级版,其中升级背后的内容推动,就来自和台湾企业的合作。苏晓东说:“中华文化中很多精华的内容,通过两岸合作,产业对接一定能产生更多的火花。”
空间更广阔
“规模多了,布展的企业也多了,文博会进步好大。”台湾艺拓国际总经理参加过第一届文博会,今年再次来到厦门,文博会的变化让他吃惊不小。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张善楠也有相同的感受。第一次来厦门的他惊诧地发现,两岸在文创产业上的距离正在缩小,且双方合作顺畅。他告诉记者,已和大陆的博物馆初步达成互相展出的预想。
对于文博会的将来,两岸嘉宾都抱有很大期望,陈俊荣希望在明年的文博会上,搭建两岸影视投资洽谈的平台,将合作推向深入。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开幕式上表示,目前,两岸经济领域已通过商签ECFA获体制化、机制化成果,期待两岸文化交流能向体制化、机制化迈进,条件成熟的可先行一步。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博会的展会规格、层次、规模、内容、服务上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将邀请更多海内外优秀文化企业,强化文化传播和服务对接板块,实现更多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塑造海峡两岸文博会品牌,努力成为全球华人的文博会。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