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之三:打击地下汇兑和金融

2012年09月11日 08:24:00来源:东南网

  两岸签署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之后,两个月内将建立货币清算机制,逐渐畅通两岸资金流的直通管道,这将有力打击形成多年的两岸地下汇兑市场以及台湾的地下人民币市场,从而规范两岸资金流通秩序,保障资金往来安全。

  现状:台商转款的多种地下管道

  这些年一直在厦门做房产交易的台商杨先生,每次要给台湾家人打款时,他先在大陆找到需要人民币的台商,比如给对方100万元人民币,再由对方在台湾的母公司把等值新台币交给杨先生家人。

  这种通过朋友圈来“兑换”两岸货币的方法,并不少见。这种方法无需承担任何汇兑风险,手续费也仅限于大陆内部的转账和台湾内部的转账,比起两岸透过香港转账的费用便宜得多。

  不过这种方法一定要在有一定交情、彼此信任的朋友间进行,否则容易扯出经济纠纷。杨先生说,来大陆这么多年,认识了很多大陆台商朋友,他们一直在大陆扩大生产,对人民币需求量很大,自己提供人民币给他们,他们也节省了从台湾打款来大陆的费用,并且免除了汇率风险。

  “小三通”也是一种转款方式。杨先生介绍,一些台商先把新台币款项从台湾本岛汇到金门,再从金门经过“小三通”携款来到福建,在相关银行网点兑换成人民币。如今仅“小三通”航班多、船费低,往来便捷,局限在于经“小三通”携带款项,每次有金额限制,再说身上带的钱太多了,也有安全问题。

  所以较大笔款项的往来,许多台商便透过地下金融机构进行。假如从大陆汇100万元人民币到台湾,按目前汇率1比4.7,应该等值470万元新台币,地下金融机构可能按1比4.5来付款,付给450万元新台币,赚取20万元新台币的汇率差。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表示,通过地下金融机构汇兑,相比银行正规汇兑,其优势是快捷、便利,灵活性高,双方可根据市场供求来讨价还价,但问题是风险大,不受法律保护,假如被“黑”吃了,也只能自认倒霉。地下汇兑类似于货物走私,是资金的“走私”,属非法行为。

  在厦门经营酒店的台商高先生透露,在大陆炒房和做小生意的台商较多选择地下汇兑,而规模较大的台商,常常有大笔资金来往,会很谨慎地采用地下管道,安全是他们的第一考量,主要选择银行管道。

  往,会很谨慎地采用地下管道,安全是他们的第一考量,主要选择银行管道。

  探因:银行通汇管道费用高限制多

  唐永红副所长认为,两岸种种地下汇兑行为,是合法货币通道没有建立起来背景下的产物,企业往来两岸投资,需要配套的资金流,既然没有合法、有效的通道,就只好走灰色却有效的通道。

  当前,两岸地下汇兑主要发生在台商群体中,因为陆资企业投资台湾才起步,几乎没什么实质性的投资行为,在岛内的资金需求量很小。反观台商,投资大陆已有二三十年,大批台商以产业链方式整体迁移到了大陆,台金融机构却没有跟随来到大陆服务,大陆台商长期受到融资难的困扰。

  因为他们的母公司往往在台湾,他们可抵押的大宗物品在台湾,大陆金融机构无法调查他们在台的抵押品和信用记录,影响到向台商的放贷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台商为了在大陆持续发展,从台湾汇款来大陆金额远多于大陆汇回台湾金额。

  在两岸没有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的情况下,台商通过朋友网络和地下金融调度资金,就成了一个合理选项。台商杨先生介绍,起初来到大陆时曾几次通过地下金融汇款回台湾,后来在大陆结识的台商多了,就通过朋友圈来周转了。

  杨先生说,他也曾经跑到大陆的银行汇款,可是申请手续太烦琐,每天汇款额有严格限制,加上通过香港间接清算的成本考量,他很快放弃了这种方式。

  “两岸地下汇兑规模究竟有多大,这很难统计。”唐永红表示,今后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之后,如果能尽快完善制度,使两岸货币清算更便捷、更便宜,非法的地下汇兑就会被大大挤压,合法管道越粗壮,非法管道就越细小。

  前些年,在厦门中山路一带,经常会碰到货币“黄牛”兜售港币,这也是地下汇兑行为,反映出当时港币供不应求,后来人们能够很容易地从银行换到港币,这类“黄牛”自然慢慢消失了。

  影响:打击非法汇兑和地下黑市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一方面打击两岸地下汇兑行为,一方面打击两岸地下金融市场,规范各自金融秩序。

  厦门大学台研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说,两岸之间不能“币”畅其流,满足在对方市场的需求,因而滋生“地下金融”等黑市交易,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有助于两岸货币风险防范,打击地下金融,并保障两岸银行货币回流,从而促进两岸强健金融体制。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有助于两岸货币风险防范,打击地下金融,并保障两岸银行货币回流,从而促进两岸强健金融体制。

  人民币因为持续升值,在岛内被普遍看好,即使前年开始由中国银行香港子行向岛内提供人民币现钞,可是受制于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没有建立,人民币在岛内供应仍远不能满足需求,由此产生了人民币伪钞及其地下黑市问题。

  2008年6月,台湾开放民众一次最多可换2万元人民币,据台“央行”资料,到2010年3月底,台湾金融机构买入人民币69亿元,卖出92亿元,反映出人民币在台供不应求状况。

  只要一个东西供不应求,就容易产生假货问题,并成为“炒作”题材。人民币在岛内成抢手货,自然也出现了伪钞和黑市交易问题。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称,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本质上是解决两岸货币的供求关系,比如人民币在台湾供应少了,人民币在台清算银行可及时供货;在台供应多了,清算行可及时把多余货源回流到大陆货币体系内。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朱磊表示,由于台湾开放大陆企业投资岛内时间短,大陆台资是台湾陆资的数百倍,台湾对人民币的需求远大于大陆对新台币的需求。两岸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后,可以预期会有大量人民币流入台湾,应该考虑在缺乏相应新台币流入大陆的情况下,人民币如何回流的问题。

  新台币原本在大陆没多少需求,所以没有假币和炒作状况,今后随着大陆民众赴台人数和陆企赴台投资的增多,大陆对新台币的需求随之增加,如果新台币在大陆供不应求,同样会产生伪钞及其地下黑市问题。

  导报记者 兰文 文/资料图

[责任编辑:陈宁]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