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时代的台湾产业故事:想象的力量及其开启的空间
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计划实施后的首个大陆采购团,南京8家企业日前在台北与台湾43家厂商进行了采购洽谈,总计创造2亿美元商机。记者曾走访的台湾“金车”公司也在其中,因此致电求证具体成果,却“扑了个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副总经理李玉鼎陪同南京客人去工厂参观了。
对于“金车”,大陆消费者恐怕大都不太熟悉,但喜欢喝罐装咖啡的人们对“伯朗”这个品牌大概不陌生。据了解,在目前大陆的罐装咖啡市场上,除占有率居首的“雀巢”之外,“伯朗”的业绩也十分不俗。
“ECFA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启台湾未来想象。”台湾“中研院”院士管中闵曾这样说,“商机,就在想象里。”记者在岛内采访也深切感受到,台湾业界对ECFA的关注,普遍不局限于早期降税收获——毕竟有更多产品未在首批清单中,他们更多的是基于对两岸经贸互动更趋深化与开放的期许,展现出面向未来的信心和进取心。
“金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台湾企业。李玉鼎的父亲李添财1956年创建“金车”,以生产杀虫剂起家,保洁用品如今仍是企业产品的一大系列。30年前,“金车”涉足咖啡行业,从生产罐装咖啡延伸到开设连锁咖啡馆,从饮用水生产又拓展到威士忌酿制。此外,“金车”还从事兰花培育、保健食品生产,甚至还投入生物技术开发。
应该说,这是一家充满产业想象力的企业,很难将其定位为传统产业。从“金车”的故事,或许可以看到台湾产业界特有的精神与创造力。
初到台北的游客,往往惊异于遍布全城的咖啡馆。走累了,随便转进一条小巷,都可以找到一家小憩片刻。到咖啡馆喝咖啡、会朋友,甚至办公、写作,早已稀松平常。“30年前谁也想不到,今天台北大街小巷会有那么多咖啡馆,密度跟欧美城市差不多”,李玉鼎说,“金车”涉足咖啡行业时,台湾人还很少有喝咖啡的习惯,更别说喝罐装咖啡了。
时过境迁,“伯朗”罐装咖啡不仅在台湾市场拥有傲人的占有率,还“西进”大陆,在2008年就突破了840万罐的销量,市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和福建三大区域。据了解,2005年“金车”在上海设立首家全资子公司后,陆续又在杭州、厦门、广州、北京、武汉、南京和成都等地设立分公司,销售自产的罐装咖啡以及威士忌酒,沈阳也在评估中。
此外,伯朗咖啡馆如今在台湾已经开设43家店,在大陆除早前落户上海的4家之外,已着手准备在北京等其他大陆大型城市增设分店。李玉鼎告诉记者,明年的目标是使伯朗咖啡馆在两岸的门店增至70家以上,在大陆则希望在明年底前至少再开10家。
李玉鼎表示,大陆市场呈现跳跃式的成长态势,虽然“金车”近年来才投入其中,但看好未来的发展,将稳步地持续开拓。
“金车”曾率先在台湾投身威士忌生产,如今年产量已达900万瓶,还在国际评酒赛事上获得不少奖项,也开始着手打开大陆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金车”还积极通过制造业结合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不久前,记者走进“金车”位于宜兰的威士忌酿造厂区,大片的草坪,优雅的红楼、灰墙,配上异域风格的咖啡馆,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家现代化的工厂。
记者还看到,一队游客正在导游的引领下参观厂区。“金车”企划部副主任马明皓告诉记者,这里的厂区已经完全“观光化”,成为宜兰观光的重要景点之一,接待过不少大陆旅游团,北京六必居等不少大陆企业也来过这里,进行参观交流。
管中闵认为,在ECFA开启的新时代,台湾产业要把握机遇,需要突显新思维,其中就包括将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强”整合起来。李玉鼎则说:“我们一直在尝试跨足不同的领域,也希望能够成为引领风潮的人。”
“金车”故事所反映的台湾产业经验与经营哲学,相信在两岸经贸携手发展的新舞台上,能够落实成为一种风潮,创造更多的企业传奇。(记者 郭鑫 陈键兴)
[责任编辑: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