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5月4日宜黄消息 岁月流逝,日月如梭,转眼间历史的车轮跨入二十世纪已经九个年头。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如在昨日。回想与伯父寿明先生取得联系的这十八年时光,我深深地感受到伯父爱心之博大,心地之善良,爱乡之情之浓厚。兹将相随伯父左右所得的几点见闻记录于此,与诸位读者分享。
慷慨解囊 建设会馆
1991年的仲秋,秋高气爽,伯父携伯母及长子友信于11月8日从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出发,于当天下午1点抵达南昌向塘机场。我与父亲及二叔早早到达向塘机场到达厅等候。兄弟见面,泪流满面,千言万语仿佛要在一天内说完,晚上七点钟我们到达宜黄县城,兄弟姐妹团聚会餐,自由说不完的离别之语。第二天,县委统战部及县委台办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欢迎远道而来的宜黄县旅台同乡会理事长杨寿明先生及其家人,席间座谈时,县台办主任谈及宜黄县台胞台属联谊会缺乏办会场地,县城没有专门用于接待台胞台属的宾馆,伯父当即表示回到台湾即着手筹款,拟在宜黄建设一座用于接待台胞台属兼做台胞台属联谊会办公用途的宾馆。一个星期后,伯父回到了台北,第二天他即召集宜黄县旅台同乡会的会员开会,说明建馆的意义。伯父明确表示,捐款是按照自愿的原则,建馆不足的款项由他个人资助。短短的几天,宜黄县旅台同乡会即筹集到捐款美元两万余元,伯父一家人捐款即达三千美元,捐款很快被转到了宜黄县台胞台属联谊会,县建筑设计室对会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层会馆在宜黄县城中心地段拔地而起。二楼作为县台胞台属联谊会办公和开会之用,其余楼层作为接待台胞台属的馆舍。宜黄县旅台同乡会宜黄会馆的建立,给广大的台胞台属提供了住宿的方便和往来宜黄县城和广大乡村的便利,也解决了宜黄县台胞台属联谊会缺乏开会和办公场地的难题,作为三不靠的偏僻县(不靠铁路,不靠国道,不靠港口)宜黄,能在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的第五个年头就建成接待台胞的永久会馆,这在当时起了一个很好的标杆的作用,推动了各地建设会馆的热潮,也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人员往来和彼此的相互了解。
架桥铺路 造福乡梓
数次往返家乡后,伯父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交通的闭塞,即无铁路、港口,也无高速公路,在京福高速修通之前,宜黄县城开车去南昌要费时四个多小时,而且路面常常修修补补,经常塞车,以至于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班机从南昌经香港去台北,伯父不得不提前一天从宜黄出发,在南昌住一晚后才能赶上早上十点半从南昌起飞的航班。在与时任宜黄县政府副县长邹献华先生座谈时,伯父对邹县长的“要致富、先修路”的感慨很认同,当即表示如果家乡在架桥修路方面若有需要的地方,一定鼎力相助。
当时间进入到2001年的时候,宜黄县委提出了一河两岸,发展开发区的构想,“一河两岸”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兴建六里铺大桥,但是建桥缺乏资金,省市和县财政所拨的资金远远不能够满足建桥需要。伯父在获悉建桥缺乏资金后,立即召集宜黄县旅台同乡会的台胞捐款,共筹集捐款二十余万人民币。虽然金额不多,但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各界群众踊跃捐款,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建六里铺大桥的资金终于获得解决。两年后,一桥飞架南北,这座长达五百多米的大桥把六里铺工业区和河东新区连为一体,大大促进了河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每每走过雄伟宽阔的六里铺大桥,我都会联想到发起捐款的第一人,我的伯父寿明先生。
2007年当得知家乡在对农村道路进行修建,县委县政府在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时候,他马上从台湾汇来一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的村村通公路工程,在他的带动下,家乡亲友纷纷捐款,支持村村通公路工程。在瑶下村,村村通公路工程需要拆除一些亲友的猪栏,需要征用家乡乡亲的一些菜地,村民们毫无怨言,根本不提补偿的事情,村民们动情地说:叔公寿明远在台湾还这样关心家乡建设,如果我们还对政府提要求就再也说不过去了。正是因为全体村民的支持与合作,瑶下村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进展非常顺利,提前完成了道路的铺设,而且质量非常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