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在南京举办

时间:2012-11-28 14: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美国亨廷顿图书馆客人参观访问南图

  10月18日至19日,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在江苏省南京图书馆成功举办。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会见了联合主办展览的相关人员。开幕式由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方标军主持,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曾淑贤、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辞。江苏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石细云参加了开幕式。

  方标军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继《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展之后的又一文化盛事,而且是分隔两岸的珍贵典籍首度重返大陆相聚团圆,必将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绚丽的篇章。张志清表示,这批珍贵典籍第一次实现了在大陆的合璧展,可以告慰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民族文献典籍的先辈们,同时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曾淑贤认为,此次联展促成三馆文献合璧,是两岸古籍资源共享方面的一大突破,并且意义深远,希望这一展览今后能在台湾、北京以及各地持续举办。徐小跃表示,要以此次合璧展为契机,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更要以“为天地立心”的天地精神和宇宙情怀,以“为生民立命”之民胞物与的仁心,以“为往圣继绝学”之文化嬗延的关怀,以“为万世开太平”之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来振兴中华民族。

  此次展览分为国立中央图书馆概况、抗战时秘密搜购沦陷区古籍始末、《玄览堂丛书》及其原典3个部分,展示的重点在第三部分。《玄览堂丛书》是中华民族一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历史的见证。南京图书馆与台北同源馆(现兼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的源头为1933年创设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图书馆,抗战期间,此馆辗转西迁至武汉、长沙、重庆等地,而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至1941年之间,为避免国家重要文献流落异域,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等爱国学者在上海组织了“文献保存同志会”,由中央图书馆首任馆长蒋复璁居中联络,利用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拨交的部分建馆经费,冒险搜购沦陷区书肆私家旧籍10余万册,其中半属善本。这些古籍曾分藏于上海、重庆、香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所藏逾百箱古籍落入日军之手,被运往东京,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回归故土。这次冒险曲折的搜藏行动,可谓我国近现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搜藏古籍之举。在抢救古籍的过程中,郑振铎等人忧惧所购古籍在战乱转运中遭受损失,便选择甚具史料价值的珍籍编为《玄览堂丛书》,陆续于1941年、1947年、1948年分3集影印出版,书名取自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有隐示中央之意。郑振铎先生以“玄览居士”署名撰序冠首,后“玄览堂”亦用于其藏书室之名。《玄览堂丛书》出版后,风行于海内外,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就购藏有此书。

  中央图书馆于1946年由重庆迁返南京,通过采购、呈缴、交换、接收等各种途径,中外文藏书总量已逾百万册。1948年冬,中央图书馆精选善本图书848箱拟运送台湾,因国共和谈,仅运台644箱约14万册,存留南京的除204箱善本外,中外文图书总量达112万余册。在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于1950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其后江苏国学图书馆(原江南图书馆)并入该馆,1954年馆名改称南京图书馆。在台北,“中央图书馆”于1954年重建开馆。据蒋复璁先生撰文说,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及沪上收购未运日的古籍有若干仍存香港,未运返南京。又据大陆学者撰文介绍,1950年代,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君葆将暂存香港古籍寄回南京,1961年由文化部出面,将其中154种拨交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99种发还南京图书馆。与此同时,根据郑振铎先生生前遗愿,其夫人偕子女将他的约10万册藏书捐送北京图书馆。时至今日,两岸三馆所存“玄览堂”珍籍都得到慎重保存、精心整理和妥当利用,为传扬中华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11年5月31日,南京图书馆学术代表团访问台北同源馆,两馆商定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携手合作,选择分藏于两岸三馆的《玄览堂丛书》原典及相关档案文献,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在南京和台北联合举办“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

  展览以“玄览堂”命名,除得自《玄览堂丛书》书名外,还源于“保存会”在沦陷区为所购善本书篆刻的“玄览中区”四字暗印。为促成此次“合璧”,南京图书馆在用语习惯上尽量与台湾同仁融合,秉着尊重同行、尊重历史的态度,使两岸同仁最终认可了展览的图文内容。

  《玄览堂丛书》共收录珍贵古籍63种附8种,内容以史部书为主,亦兼收子部与集部书,其中有不少孤本、稿本、罕见本、禁毁书及《四库》存目或未收书。此次参展的31种原典由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提供,台北同源馆将所藏23种原典花费20万新台币制成复制书参展,并将其赠送南图永久收藏,同时还赠送宋刊本《注东坡先生诗》与元刊朱墨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复刻版给南京图书馆,两部稀世原典都曾藏于南京,现在终于以特殊的方式重返故里。南京图书馆获知台北同源馆尚未入藏《玄览堂丛书》第三集,特赠送此书一套,以便与台湾原藏初、续集合璧为完整之书。

  虽然在此次展览中《玄览堂丛书》原典并未全部相聚,但仍可以说是一次“合璧展”。特别是郑振铎等人置生死于不顾抢救古籍时留下的往来书信,以及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撰写的《玄览堂丛书提要》,另外又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唐陆柬之书《文赋》的仿真品,在展览中同时亮相,体现出超越原典的更深层次“合璧”之意。展览期间,曾淑贤在签名簿上题写“合璧成功”4字,而徐小跃则题“涤除玄览”4字,可以说是对本次合璧展的高度概括性总结。

  1933年创设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即将迎来八十华诞,然而史载“中央图书馆”这个名称,100年前就已出现。1912年民国初立,《临时政府公报》出现10次“教育部收买古籍广告”,首句称“本部现拟筹设中央图书馆”,说明逾百年前的临时政府已有在南京筹设此馆之意。因此,在这个特殊时刻,两岸三馆携手办展,意义非凡。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最好的桥梁,举办合璧展不仅能让前辈们把对文献典籍“视同性命,万分爱护”的精神得到传扬,而且可透过两岸同胞的集体记忆,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未来,期望两岸三馆可以利用合璧展的机会和“玄览堂”之名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联合出版馆藏资源和研究成果,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中华文化弘扬世界的理想,让两岸三馆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玄览中区”。

分享到:
编辑:段方君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