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高地,从1家到10000家

时间:2012-09-21 10:12   来源:苏州日报

  当改革的春风吹开对外开放的大门,苏州的经济脉动中,台资一直是支强劲的血源。

  上世纪80年代与乡镇企业合资的第一家台企固然已不见踪影,今天台资经济与苏州一起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回首苏州对台经济发展25年,万家企业造就了中国第一台资高地,台资经济也早已经成为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第1家到10000家>> 台资企业踏准苏州经济脉动而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986年,吴县东桥镇长康路,苏州华泰有限公司开张了。据《苏州市志》载,这家主要生产化纤丝的合资企业是苏州第一家台资企业。当苏州的乡镇企业率先打破计划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台资也以与乡镇企业合资的方式,第一次出现在了苏州的经济舞台上。

  如今的长康路已属相城区黄埭镇。黄埭镇文化站站长顾建男告诉记者,华泰公司早已破产,厂房也拆的拆、卖的卖,留下来的厂房如今是一家超市。长康路也已是一派商业街景象,没有了昔年的机器轰鸣声。

  在长康路上悠闲逛街的人们,万万也想不到,脚下的这条路成为了苏州台资经济25年辉煌的起点。

  市台办副主任周永森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批台商来苏州寻找商机,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采用的多是和苏州乡镇企业合资的方式。到1991年底,苏州的台资企业中有70%的企业是合资、合作企业,为苏州以后台资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第一批“开拓者”的到来,苏州这座江南水城逐渐进入到正在进行产业转移的台湾企业家眼中。1993年,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入驻,苏州台资电子信息类产业迅猛发展的大幕就此拉开。而此时,苏州也正大力实施外向开拓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向型经济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这正可谓一拍即合、恰逢其时。

  进入21世纪,台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额更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增加,至2006年、2007年达到高峰,至今还保持着“日进一家,日进千万”的增长速度。

  近几年,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开始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转型升级时,苏州的台企也从“曲线”的底端慢慢向高处爬升。正如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高国伦所说的那样,苏州台商的商业活动,从未跳脱苏州经济构架之外。

  经过25年的发展,苏州台企数量从1家扩展到10000家,台企产业分工体系也基本形成了“沿路”、“沿江”两大产业带即以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以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为主的临江石化、钢铁、建材、食品等产业带。苏州台资经济初步形成了生产协作配套齐全、基地化生产、研发、制造、销售同步发展的格局。

  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这是一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生力军 

  窥一斑而知全豹。

  台湾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的第一家子公司设在昆山,投资总额5300万美元。这家名叫“长兴化学工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却并非名字上的含义那样作为长兴化工在大陆的总部。长兴化工掌门人高国伦告诉记者,这实在是个美丽的误会。“最初来昆山建厂,并没有想到此后会在苏州乃至大陆其他地方设立更多的工厂,总觉得一个就够了,哪里知道会发展得那么快。后来发现不仅自己的客户都来到了苏州或长三角,大陆市场也十分庞大,增资扩产在所难免。”翻开长兴化工在苏州的“履历表”:1995年到2011年的16年间,长兴化工在苏州建立了7家子公司。今年又有两家子公司在建设当中,这样一来,设在苏州的“长兴系”公司数量将增加到9个。目前公司的干膜光阻剂产量为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率几近40%,是全球最大的供货商。

  长兴化工的成长史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苏州台资企业的特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集聚、科技含量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苏州10000多家台企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超过2600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0多家,超过10亿美元的有5家。台湾排名前20家的电子上市、上柜公司基本全部落户苏州;前十大笔记本电脑公司全部在苏投资;十大IC 公司中有5家在苏落户。“沪宁高速上一堵车,全世界笔记本电脑就要涨价。”这是苏州IT业的一句经典之语。经典之语背后,台资经济已经成为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000家台资企业对于苏州经济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苏州大学台商投资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明认为,台资对于苏州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全市经济增长、提升产业层次、加速技术进步、带动对外贸易、扩大社会就业等多个方面。张明表示,台资企业对苏州的投资不仅仅是资本,更重要的是带来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而基于较好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人员配备,台企大大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并促使产业内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由于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生态保护好、产出效益高的规模型、龙头型台资项目落户苏州,带动了各个新兴特色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目前,明基、华硕、正新橡胶、富士康、仁宝电脑、纬创资通等知名台企都在苏州成立了研发中心。在全市129家市级以上外资研发机构中,台资企业占41.6%。而在拉动就业上,万家台企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亲商、富商、安商”大环境>> 电博会就是对台企服务“经济升级版”

  日前,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简称“电电公会”)再度公布中国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评比结果。昆山市连续四年荣登榜首,位列前十的还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市区。这张榜单体现出的是台商对苏州政府服务和投资环境的高度肯定。

  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大环境,是苏州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的目标。无论是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合理、高效低廉的投资环境,还是各级涉台事务领导小组、台办、法院、仲裁委高效运行保障台商合法权益,更有工商、税务、海关、国检、金融等部门为台商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全天候的服务,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台商放心到苏州投资兴业。

  周永森跟记者开玩笑说,当苏州台企数量达到1000家时,他能够走遍每一家企业,对每一家都很熟悉,而当台企数量达到10000家的时候,按照每天走访3家的速度,他需要10年才能够将所有的企业走完。越来越多的台商向苏州聚集之时,是否也意味着对台服务的方式要发生变革?

  已经走过十年的电博会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全国重量级电子产业博览会,有无数企业通过它搭准行业脉搏,学习新兴技术,因它的推动而成长。可又有谁知道当初市台办是借了别人的办公室与台湾电脑工会谈成了合作,全部的经费也就只有700万台币。

  市政协副主席谢鸣,2002年时任市台办主任,回忆起当时创办电博会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其时,正值大量台资电子企业向苏州高速涌进。新产业、新机遇,一直充当着调解纠纷、解决困难“老娘舅”角色的台办,从骨子里也感受到了那股经济热血的沸腾。

  用经济手段带动对台服务,这是谢鸣和同事们当时极力办成电博会的初衷。于是,2002年,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博会)应运而生。通过与台北电脑工会的合作,他们共同成立了电博会专门展览公司,由台北电脑工会提供了一支成熟的运作团队。

  这是一个由政府搭建、企业运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苏州的台商们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谢鸣说,苏州的台企大多是生产型企业,当时很少有机会向同行业者展示企业的产品和发展,电博会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同时,这个平台也是为产业链服务的,扮演着引商招商的角色,对长三角电子产业链的构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电博会只是一个缩影。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背后凝聚的是苏州政府部门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方法,不断审视自身、改善服务。面对苏州台企面临的转型升级“大考”,市台办主任韩卫说,我们将竭尽所能。

分享到:
编辑:宿静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