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甘愿平凡写春秋—记祁阳县台湾籍台胞杨聪发

2017-08-30 14:1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8月30日祁阳县讯 杨聪发,虽已是8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耳聪目明。1946年,他参军来到大陆,就扎根在大陆,用平凡书写了人生不平凡的历程。

   苦难少年,参军与大陆结缘

  杨聪发,1931年3月出生于台中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因家庭兄弟姊妹较多,无力抚养,一岁时父母把他送给当地一大户人家收养。本应苦尽甘来,但命运多舛,三岁时,养父病逝,家财散尽。由姐姐抚养到小学毕业,13岁小学毕业后开始打零工,生活十分拮拘。1945年10月国民党派六十二军、七十军进驻台湾,成立“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接管台湾不久。1946年,驻扎台湾的第六十二军、七十军整编为第六十二师及第七十师。为减轻家庭负担,1946年,年仅15岁的他报名参加了国民党驻台第70师。

  抗日战争胜利了,台湾摆脱了日本统治,迎来了中国人自己主政,杨聪发以为自己加入了中国自己的部队,很是高兴。但他却未能想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一心想剿灭共产党,计划发动大规模内战。1946年10月,国民党把驻台六十二师黄涛的部队,调往天津,两个月后,第七十师也被调往徐州。就这样,杨聪发随军来到了大陆,从此就扎根于斯。

  华丽转身,幸运走正确道路

  1946年12月,杨聪发随70师经上海辗转到达山东徐州、济南一带。一个入伍不久的新兵,本以为从军是要去保家卫国,抗击外族侵略和欺凌,没想到来到大陆,要与同根生的大陆同胞为敌,他心中总不是滋味,总觉得国民党部队哪点不对,可心想而不敢说出口!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他,也只好随军队一路开拔。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杨聪发所在的队伍70师被打散了,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搜获。搜获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并没有对他们有任何丝豪虐待,并没有象国民党军队宣传的那样“如何如何残暴”,而是与解放军战士一视同仁,一样同吃同住。杨聪发他们觉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仁义之师,早已有了归顺之心,后即被收编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2军32师95团二营五连。1949年4月杨聪发参加渡江战役,由于在渡江战役作战勇敢,1949年6月,杨聪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大西南,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结束,杨聪发驻守“三八线”,同时被提拔为副连长。

   服从安排,从容过平凡生活

  1954年,杨聪发随部队回国,进入辽宁黑山学校学习。1958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转业,被分配到北大荒宝泉岭农场,任2班班长。在农场,主要参与工程队建房,干过2年多的苦事重活,后因劳累,气候不适而住院治疗一年。1961年,病愈后安排到福建省福州市水产局任科员。

  远离家乡的台湾人杨聪发,只能与战友为伴。每逢放假,相好的战友回家省亲,他更是形影孤单。祁阳籍战友将这种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每当自己回家省亲,都要杨聪发同时休假,邀他一同回自己的家乡祁阳做客,并好心为杨聪发介绍一位在衡阳市棉纺厂工作的祁阳籍姑娘蒋世龙。通过几次交往和多次书信往来,两人很快于1957年喜结连理,后来育有两个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结婚后,杨聪发在福建工作、妻子蒋世龙在衡阳工作。两地分居,聚少离多。但杨聪发夫妇服从组织安排,克服重重困难,在福建一干就是18年,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但组织上十分知道他们的难处,于1979年,将杨聪发从福建调到衡阳地区肉食水产公司,这样一家终于得以团圆,能够长相厮守。

  1980年,妻子蒋世龙退休,回到了祁阳,杨聪发再次受到组织上的关爱,于1981年调到祁阳县食品公司任副经理,后来担任县百纺公司副经理,直到1989年退休。无论干什么工作,杨聪发都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人生事业华丽的篇章。

  上世纪90年代,杨聪发多次前往台湾探亲,每次都向台湾亲人宣传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述自己在大陆的幸福美好生活。1992年牵线搭桥引进自己的侄儿前来广东投资办厂兴业,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中国台湾网、湖南省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