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颁奖 四地获奖者分享背后故事
中国台湾网7月19日讯 在7月15日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颁奖典礼上,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近百名获奖学生代表齐聚武汉,以文会友,一同分享作文心得。笔者发现,每一个获奖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楚才故事。一位来自台湾的带队老师表示,这不仅是一场作文比赛,也是一次和各地作文高手切磋交流的好机会。而他们从楚才中所获得的,也不只是一份荣誉和肯定,更是对汉语言文化的热爱和共鸣。
以“楚才”会友,结交武汉好友
14日,来自台湾苗栗市兴华高中附属中学的林芷若,在本次楚才竞赛中获得台湾地区一等奖,这也是她第二个一等奖。去年7月,林芷若同样从台湾前往武汉,领走了一座楚才奖杯。
时隔一年,林芷若最挂念的,是一位在武汉上学的好朋友。她们相识于去年的楚才颁奖礼,并相互加了微信,在过去的一年中,她们分享各自生活点滴,交流学习经验,透过对方的眼睛看到了两岸不同的生活,目前已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不过由于行程紧张,林芷若此次无法和好友在武汉相见。“争取明年再接再厉,再来武汉领奖,和好朋友相聚!”
获得台湾地区一等奖、来自台中市明德中学七年级的韦婷说:“自己在写作中有两个动力。一个是并不看好她的妈妈。妈妈总认为她不可能获得楚才奖,但韦婷总用书中的一句话鼓励自己:感谢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成长的机会。而另一个动力,是韦婷的好朋友,他们约好一起得奖,一起去武汉领奖。每当写作陷入瓶颈,她就会想到和朋友的约定,坚持下去。”
“武汉的老师和同学都很亲切,热情好客,一下就消除了我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样来自台湾的周家瑜说,在颁奖典礼的前一天,自己和武汉首义中学的学生们进行了一场互动联谊,并交换了礼物。他特别带来了家乡三义的名特产——根雕,作为礼物送给了武汉的同学。而他也收到了武汉学生送的《中国上下五千年》一书。“我们相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以后保持联络。我终于也有武汉的朋友了!”
同题竞技,激发读书欲望
来自香港的高二学生方倩瑜和林芷若一样,也是一位楚才老将,已连续参加三届楚才竞赛。她在一次次竞赛中,作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第一次拿到题目时的慌乱和迷茫,到连续两次获得香港地区二等奖,方倩瑜说,比赛带给她的不仅是荣誉和肯定,更重要的是让她学会了如何思考和辨析。
“第一次参加楚才,拿到题目时几乎傻眼,觉得特别难。但是第三次走上赛场时,我看到题目以后,心中很快就有了思路。”方倩瑜说,她在作文方面的飞跃,不仅得益于平时的苦练和积累,也有武汉学生对她的鞭策。“每一次比赛就像一场比武,我看到他们的文笔那么好,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真的很佩服。他们的文章是我最好的学习范本,每次读的时候,心里也会有种不服输的劲儿,然后会更勤奋地读书、背诗词”。
而澳门地区一等奖获得者何倩杨表示,在澳门的作文课堂上,基本都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形式比较单一,对思维的拓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参加了楚才作文竞赛,才发现作文题目和写作形式可以有这么多的变化。
“思路就被拓宽了,我看了不少同学们的作文,有时会很惊讶,原来作文还能这么写。”何倩杨说,自己已细细读了不少获奖作文。“武汉学生的文笔更老练,用平实的文字讲述动人的故事,特别有可读性。欣赏好作文对我是种启发,视野更开阔了。”
文风碰撞,给彼此带来写作灵感
“不用出家门,就能和来自多个不同地方的同龄人一起交流,一起玩耍,收获真的太大了!”在本次楚才作文中获得武汉地区特等奖、来自体育馆小学的陈昕玥兴奋地说,自己最期待的是颁奖典礼结束后的楚才文化大讲堂,她特别好奇,其他地区的同学对写作有什么独到看法。
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九中学的初三学生陈司琪,已在颁奖典礼前和同学们一同游览了黄鹤楼、长江大桥等多个武汉地标。她感叹:“此次武汉之行,又有了好多写作素材。”今年是陈司琪第一次参加楚才作文,以《我的思维方式》为题,写了她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理解。她说,自己看了不少武汉的学生写的作文,发现同样的题目,大家的行文方式和文章结构都大不相同,让她大开眼界。
“孩子们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也有各自的特色。他们在一起交流,就像百花齐放,碰撞出的火花会特别耀眼。”来自香港的带队老师陈孝斌说,武汉的语文教学功底深厚,学生的文章结构清晰,用词丰富优美,很有画面感。而香港学生思维灵活,天马行空,表现形式多样,总会有些打破常规、却很有趣的作品出现。楚才作文为两地学生搭建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两种不同的文风相互碰撞,会给彼此带来灵感。(中国台湾网湖北省武汉市通讯员 陈晓彤 郑汝可 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