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的距离可以这样近
村民孙大鹏(左二)热情邀请台湾参访团。(摄影:王启宏)
——台湾现代农业参访团与钟祥彭墩村民交流互动纪实
中国台湾网11月28日荆门消息 这里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招展的彩旗、没有美丽的鲜花,只有热情的拥抱和爽朗的笑声、只有如雷的掌声和灿烂的笑脸。2012年11月24日,这个地方让海峡两岸永远铭记: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七组。
这天,台湾农田暨水利发展协会、台湾杰出农业专家发展协会和海峡农渔特产交流协会组成的台湾现代农业参访团一行48人,来到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钟祥市彭墩村。
农民别墅惹人眼
车一驶进彭墩,顿觉眼前一亮。一条大道平坦光鲜,如深色的绸缎飘落在黄土地上,道路两旁整齐的香樟树仍然吐着幽幽的绿意。乘坐的大巴车缓缓停了下来,路边一排白墙黛瓦的两层小别墅跃入眼帘:小台阶、大庭院、新车库、宽露台,一色的徽派风格、镂花的欧式护栏、宽敞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
“这些都是我们农民住的房子,一家一套,占地400平方米,水、电、路、宽带网络样样齐全。”七组村民孙大鹏一边迎宾一边介绍自己的新居,台湾农田暨水利发展协会理事长黄炳煌饶有兴致,围着客厅、厨房和后院看了又看,问了又问:“这是你们自己出钱修的吗?”“这一户造价13万元,我们农民只花5万元就可以买下了,产权属于自己。”孙大鹏脸上溢满了幸福的微笑。哦!这别墅的主人,不是城里人,也不是有钱人,而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彭墩村村民。黄炳煌先生的疑惑随着孙大鹏的介绍烟消云散,从他探寻的眼睛,仿佛品味着这个小小村庄历经的蜕变。
农家菜园长驻足
推开院墙后门,参访团被眼前的菜地深深吸引:韭菜吐芽,菠菜努嘴,蒜苗破土,畦畦朝气勃勃。经过雨水的洗礼,翠绿的青菜泛出醉人的新绿,卷心菜、韭菜、芫荽、菠菜油光崭亮,都流着水茵茵的绿色,在这萧瑟的初冬显露出了勃勃的生机。
“哇!好漂亮!这不是菜园,这是铺在地上的画!”台湾客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在菜地前驻足的嘉宾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的‘自留地’,虽然每家每户现在住上了别墅,但我们仍然是农民,我们还是习惯于自给自足的耕种生活,这些菜地距我们的厨房只有几步远,等点上火了再去菜园拔菜做饭也来得及。我们这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百分之百的新鲜。”哇!太棒了!台湾嘉宾爆出一阵惊呼。
见状,陪同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德华介绍:“我们已经成功注册了‘彭墩蔬菜’的国家商标,采取‘棚—沼—猪—菜’四位一体的循环种植模式,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猪养沼、以沼养棚、以棚养猪的良性生态循环。这菜园里的青菜,也是用沼液作有机肥培育的,绝对正宗的有机。”呵!又是一阵惊呼,从客人发自内心的感叹、从他们羡慕的眼神,仿佛读懂了新时期大陆农民由温饱向小康的实质转变。
农味美食连心桥
“哎!这家刚娶新媳妇了!”看到有家村民门前的大红喜字,有人惊呼:“走,看看去!”参访团一行进入新婚不久的村民家。“在台湾,我们结婚是非常喜欢客人多的,人越多人气越旺,也有人丁兴旺的喻义。”在众人震天响的“来一个、来一个……”的高呼声中,新婚燕尔的陈永福、熊若兰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来,大家吃些红薯干!”脸上带着羞涩的幸福,小两口忙前忙后开始招待客人:“这是用自家产的红薯做的,薄皮红心可甜啦!希望我们海峡两岸的农民在这样的“同行”之中凝结出红红的“同心”——中国心。”好,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闻讯赶来的村民也端来了刚做的糍粑和汤圆,纷纷朝台湾客人手中递、怀里塞,一时间雪白的糍粑和汤圆打破了初识的尴尬,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尝尝我们的糍粑,又香又甜,吃了它我们就心心相粘(连)了!”“吃点汤圆吧,又软又糯,吃它就会团团圆圆的哟!”虽是初次的相识,但美味纯朴的农家美食架起了连心桥,彭墩村民与台湾客人仿佛成了久别重逢的朋友,有些台湾客人和村民已经紧紧拥抱在一起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美好的相聚总是短暂,又到分别的时刻。高雄市弥陀区旧港里里长吴风庆趁兴宣布:“为了使我们的友谊长存,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我们将与钟祥彭墩村缔结为兄弟村里,大家可以常来常往!”
紧握的双手那么亲切、热情的拥抱那么真切、忘情的欢呼那么热切,这一切都真实地铭记了在希望田野上的友谊。咫尺天涯,两岸隔海的距离竞然可以这样近。(中国台湾网荆门市通讯员王启宏)
台湾参访团对别墅后紧挨厨房的菜地很感兴趣 (摄影:王启宏)
村民胡桂珍(右一)向台湾客人赠送新鲜糍粑 (摄影:王启宏)
钟祥彭墩村民居住的花园式别墅(资料图片)
钟祥彭墩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鸟瞰(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