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势、地貌分布图 资料提供 冯德显
A太行山山地丘陵区
B豫西黄土丘陵区
C豫西山地丘陵区
D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
E南阳盆地区
F黄淮海平原区
中原经济区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建设生态网络构架。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生态安全保障区。支持实施生态移民、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建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和太行山山地生态区。推进平原沙化治理及防护林建设,构建平原生态涵养区。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建设沿堤防护林带,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煤矿塌陷区治理和农村土壤修复,支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物种防控。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丹江口库区、淮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核心提示
10月13日上午,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范修芳向记者描述河南生态游与文化游“两轮”驱动的美好前景;10月16日上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带记者在一张《河南地势图》上“品山赏水”,神游中原。
河南的生态旅游甚至文化旅游,与河南的生态网络构架完全契合。在学界人士看来,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其实是从中国传统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重建生态文明,它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的深度体现。
大美河南
1一半山地、一半平原、一条大河
河南之美,大开大合、酣畅淋漓,而又绵长悠远、耐人品味。
端详河南地势图会发现,河南一半是山地,一半是平原。太行山在豫北划了一条弧线,桐柏-大别山在豫南划了一条弧线,它们就如豫西山地张开的手臂一样,轻轻环抱着豫东的黄淮海大平原。
欣赏这种大美,需要意境。在冯德显看来,太行山犹如一位“纯爷们儿”,爽朗、粗犷、雄壮,让人仰视;伏牛山犹如一位母亲,温柔、敦厚、深沉,让人依恋;桐柏-大别山像一位少女,很翠、很鲜、很纯,讨人爱恋;嵩山则如一位后生,俊朗、阳刚、奋发,催人向上。
山水相依,方能琴瑟相和。
黄河,在河南奔腾东流。这条滔滔大河冲积出肥沃的黄淮海大平原,孕育了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明。黄河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黄河的文化主要在河南,黄河的故事主要在河南,黄河与人类最密切关系的内涵表达仍然在河南。”冯德显这样认为。
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是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今天,“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崭新形象,令人神往。
2两条生态过渡带
河南,或者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中原经济区,在中国的生态格局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
冯德显认为,中原经济区是中国最具显性和最重要的两条生态过渡带的交错地区。
河南境内,从北到南,太行山、嵩山、伏牛山南北沟通,将河南版图分成了“西部山脉、东部平原”的梯状降低格局。而这条南北走向的脉络,是我国地势上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带,气候上的江水分界线,山地平原过渡带,同时也是黄土高原秦晋文化和黄淮海平原中原文化的分界线和过渡带。
这个过渡带,生态变化非常突出,同时生态环境又非常脆弱,降水量不断急剧变化。这一区域,水土一旦流失、植被一旦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发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的淮河,在河南境内扇形展开,婉转向东南而去。秦岭-淮河线构成我国又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这条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在豫南信阳体现得特别明显——气候从温带变成了亚热带,粮食从小麦变成了水稻,植物从落叶阔叶林变成了常绿阔叶林,文化从中原文化悄然过渡为荆楚文化……
这个过渡带,“不北不南”,植物种群复杂,水土流失、山体崩塌、植被破坏、酸碱失衡等生态问题,很容易出现。
这两大过渡带在河南境内相交、合围而成的南阳盆地,在东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一路通向黄淮海大平原。
旅游发展
1“加法”:文化与生态“双轮驱动”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黄河让最有故事的一段流经河南,嵩山、伏牛山写尽远古深厚神秘,淮河横卧豫南呈现南北过渡特征……
这么美的河南,没有理由不继续美下去,也没有理由“藏在深闺”。而它将首先以旅游的名义,吸引中国及世界的目光。
范修芳告诉记者,河南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生态游与文化游“双轮驱动”。
他和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河南山水游的“头牌”云台山,共接待35.13万人次,收入3239.988万元。仅从客流上来说,超越黄山、九寨沟、张家界、龙门石窟和少林寺。
同时,文化旅游也要靠生态拓展。文化景观往往只是一个“点”,游客进入核心景区的过程,犹如读小说——需要有序言、提要、故事情节、主角配角,而后形成故事高潮,转而结尾。这个过程,哪里能离开生态?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设生态网络构架”,范修芳和冯德显都认为,河南的生态旅游甚至文化旅游的基本格局,与河南的生态网络构架完全契合。
冯德显说,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构架是“以大山大江大河、重要交通道路、重要线状工程为骨架,以生态保护区为支点,以广大农田防护林、城市和农村周边绿地为补充”构建而成。这是个人工化程度很高的生态架构,是在为河南的生态做“加法”。
他认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从中国传统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讲,就是生态文明的重建过程,是最高境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
2“乘法”:省内“结亲”,省外“联姻”
最近这几天,河南旅游业喜事不断,省内“结亲”、省外“联姻”。
10月17日,省旅游局与省文化厅“结亲”,将共同擦亮河南“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今天,全国各地300人共赴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交流会议,共商“大中原?大黄河?大联盟?大合作”旅游发展大计。
范修芳告诉记者,省旅游局与河南相关厅局“结亲”、与外省旅游城市“联姻”的行动将不断推进,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实现河南旅游十二五规划中拟实现的“一省两地”总体定位。
“一省两地”,是指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
据范修芳介绍,“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包含三重含义:
一、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佛教文化、根亲文化、大宋文化、殷商文化等旅游目的地。
二、全国新兴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挥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等地优势,整合中医药、温泉、武术、太极、宗教、民俗等资源,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游。同时,要把大黄河之旅国家精品线路“升级”为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
三、全国重要的功夫旅游目的地。整合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资源,塑造“武林圣地,功夫河南”的旅游形象等。
赏菊品蟹观红叶,如今正是河南最美的季节。在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这本大书上,河南旅游也翻开了最值得期待的一页。(首席记者 王鲁峰 实习生 范菲 韩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