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文祥一样去做

时间:2011-08-03 10:05   来源:大河报

  ——“追随李文祥”系列述评之六

  历史很遥远,仿佛过眼烟云,如同黄帝古老的民间传说;历史也很近,近得伸手可摸,就像殷墟出土篆刻着文字的甲骨片。

  在郑州中州大道的西边,是摆放着司母戊大方鼎的商城公园;中州大道的东边,则是高高耸立在郑东新区CBD的标志性建筑——280米高的塔形大厦郑州会展宾馆。如果说,前者代表古老的中原文明,某种程度上,后者象征了现实中中原经济的重新崛起。

  历史与现实,可以相距几千年,可以拉近至几公里;可以是风骚各领,也可以是“忘年之交”……

  一个聚集、供养了全国最多人口的地方,不可能不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区;一个曾经建立了农业文明、青铜文明的地方,不可能不是全国最繁荣的经济区;一个长期处于华夏行政中心的地方,一个建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中华“根文化”、“元文化”的地方,不可能不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

  中原大地对中华文明曾作出的巨大贡献,无论你提或者不提,都或存放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或摆放在博物馆的展台上,或仍然沉睡在地下,不卑不亢,不消不失。

  古时的中原,绝对是鹤立鸡群,俯视万方。

  然而,人口过多、资源枯竭、战乱频仍等原因,让中原地区在近代历史中逐渐落后。

  中国经济正在创造世界瞩目的奇迹,曾经辉煌的河南应该怎么办?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好汉不能再提当年的勇猛,依旧躺在先人的荣誉簿上“啃老”更是不足取。在今天的河南,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

  我们不能再等了!

  历史的逻辑令人惊奇。

  历史既不让某个地域永远崛起,也不会让一个地域永远衰败;无论是有准备的地方,还是没做好准备的地方,历史都会给予它眷顾和机遇。

  时空的变换令人感叹。

  虽然,现实不会简单地“山寨”某段历史,但却常常出现相似之处。“建设中原经济区”,当然是新时代、新河南的新产物,但其内涵却和古老的中原文明一脉相承。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原,这个昔日一度变成“土古穷”的地方,如今正变成一片热土。许多的眼球和“粉丝”,开始关注这个日益走红、潜力无限的明星。

  中原地区再次崛起的条件和机遇正向我们走来!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以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独特的概念呈现在世人面前。“建设中原经济区”因此而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原这个名字,再次被人呼唤;中原经济区这个概念,正在从蓝图走向实践,从远古走向未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面对这大好的时机,我们在欣喜兴奋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雨再好并不能代替播种;土壤再肥沃也不能代替精耕细作,千载难逢的条件和机遇只不过是给目标和理想提供了创造奇迹的可能性。

  如果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个“东风”到底是什么呢?

  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言以蔽之曰: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

  那么,河南人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该拿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做?

  我们在酝酿着,思考着。

  正在这时,87岁的李文祥老人向我们走来了!

  带着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坚守精神向我们走来;

  带着“都进大城市,谁到艰苦地方工作?”“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向我们走来;

  带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向我们走来;

  带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向我们走来;  

  带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远忠诚的不变信仰向我们走来。

  恰如“及时雨”,他的出现,浇醒了人们的犹疑、迷茫。

  恰如“警世钟”,他的故事,震撼了人们的惰性、浮躁。

  他自己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做”,成为我们刚刚起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向导;

  他自己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做”,成为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楷模。 

  做,要讲方法,还要善抓机遇。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自身的新机遇: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劣势正在转化成优势,一些价值正在重新被评估。

  ——比如,曾经的“人口包袱”正在转化成“人口红利”。在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背景下,河南上亿人口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保障。

  ——比如,以种植、养殖为特征的农业,曾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产业,曾经是经济欠发达的标志之一。但是,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的今天和将来,土地将因“物以稀为贵”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珍贵。

  世界粮农组织也不断对全球粮食生产供小于求发出警告,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等,都是发给我们的清晰信号。

  这个信号提醒我们,河南农业将成为一大朝阳产业,它的发展路径,必然应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

  ——再比如,中原传统的区位优势,除了过去意义上的“四通八达、连南贯北”之外,正在向着新型的全国物流中心升级,这个升级,将提升河南整个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让河南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性再次突显。

  所以说,中原经济区建设恰逢其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学习李文祥,我们有很长的距离要赶;

  对比李文祥,我们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克服;

  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有很多的事情急需去做!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要赶快采取行动”。 对于基层干部和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应该反省自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走向深入。

  要像李文祥那样超越个人得失,树立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目标,把主要精力和智慧用在干事创业上,而不是用在拍马逢迎、跑官要官上;

  要像李文祥那样少留恋官场、大城市,自觉下农村、走基层,和最需要他们的普通群众在一起,而不是总是坐在机关、坐在公车上拍脑袋、瞎指挥;

  要像李文祥那样看淡荣誉和名利,而不是不顾荣辱、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

  要像李文祥那样,俯下身子对百姓问冷暖、办实事。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政绩,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既劳民伤财,又冷了百姓的心。

  访一户贫苦人家为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难题;引一个项目让群众有工作可干;造一栋房子让穷者居有其屋;建一座工厂让地方发财致富——

  不必争什么第一第二、不该想什么荣辱得失,“做”,就应该体现在一件件具体项目的落实上;“做”,就应该体现在切切实实和老百姓贴心上。

  古老的中原文明没有衰落,它的精髓一直在代代相传。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定理想、持之以恒”是古往今来中原人的内在特质;“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当代中原人的现实写照。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根文化”、“元文化”的丰富和延伸,正在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

  就让我们像李文祥那样,去做吧!  

  (注:此为本组系列评论结束篇)(大河报)

分享到:
编辑:赵婧

相关新闻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