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市台胞杨景尧上榜“中国好人榜”
中国台湾网9月5日许昌讯 日前,中央文明办隆重发布8月“中国好人榜”,全国110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许昌市台胞杨景尧光荣成为上榜的26位助人为乐好人之一,是河南省唯一一位获奖的助人为乐好人。(中国台湾网、许昌市台办联合报道)
附:人物故事——杨景尧
九旬台胞21年助学捐资1700万
惠及1万多名寒门学子
杨景尧,男,1923年10月出生,长葛后河镇返乡台胞。
如今,杨景尧先生在家乡成立“杨景尧文教基金会”已经有了21年,期间他共捐资约1700万元,惠及1万多名寒门学子,其中仅资助长葛市的大学生就有600多名。
“乐善好施,恩泽乡里,德隆功重,情义永存”。2005年8月3日,在长葛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上,10名来自北大、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学子代表将这16个字送给了该基金会创办人杨景尧。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中的这句话,用来歌颂杨景尧先生,并不为过。 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94岁高龄的杨景尧先生正奋力前行。
离家四十余载 建学校、设基金回报家乡
1923年,杨景尧出生在长葛市一个书香世家。
“如果不是日军的侵略,我会顺利地读完大学。”回忆往昔,杨景尧先生常常感慨地说,1944年4月,高中毕业考试后,他回家拿钱去重庆考大学,到家后已是夜晚,计划在家住一晚再走。不料日军进村,不准人外出,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就这样,他错过了考大学的机会。
1948年,他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1962年,身为国民党空军军官的杨景尧退役定居台中市,靠经营影剧院积累了资金。在台湾期间,和在大陆的妻子笃爱情深、坚信能够回家的他,始终没有另娶。
1989年,66岁的杨景尧回到家乡,拥抱着阔别41年的妻子、女儿和儿子,一家人喜极而泣。得知父母已不在人世后,杨景尧大哭一场。“子欲养而亲不待”,杨景尧当时灰心到了极点。然而他又想,自己的钱是父母“给”的,父母不在了,通过捐资助学,不也可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1995年,他出资30万元,设立“杨景尧文教基金会”。2006年3月,更名为“长葛市杨景尧文教促进会”,注册资金563万元。
资助600多名大学生 善行懿德乡亲膜拜
“粗略统计,杨景尧先生已捐赠约1700万元。”基金会工作人员李晓丽介绍,基金会成立21年来,共资助长葛籍600多名学生攻读大学,其中有近百人考取了硕博研究生。
“我特别钦佩杨老先生。”刘壮壮说,今年正月初六,他领取2000元助学金时,第一次见到老先生,感到老人很亲切,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种人。刘壮壮家住长葛市后河镇赵楼村,去年他考取了中北大学,杨老先生的善行懿德,深深影响了他们这一代,成为他们发奋学习的动力。
“那些年,钱多算事啊,他出那么多钱资助学生,乡亲们可敬佩了。”后河镇榆林村的杨秋玲说,杨老先生给孩子们的成才带来了动力,同时也给乡亲们树立了学习榜样。她表示,自己也会像杨老先生那样,尽力帮助别人,让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倾囊资助寒门学子1万多名 求得桃李芬芳
除资助本地大学生外,杨景尧文教基金会还奖助了许多中小学生,修缮扩建中小学校,编印文史图书资料,评选奖励优秀教师和道德公民,赞助文艺体育事业,营建文化景点景行园等。据统计,杨先生回大陆后,已为当地文教事业捐赠约1700万元,社会反响广泛。
“ 基金会的支出,主要靠杨先生在长葛办的一家企业提供。”李晓丽说,“由于企业不太景气,为保证基金会正常运行,杨先生经常从自己的积蓄中支出。”
“今年是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成立21周年,我没想过我会哪一天终止这个慈善事业,虽然我已经94岁了,年龄大了,但是基金会早期资助的许多后生现在已经事业有成,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回馈基金会。我会在有生之年和他们一起把这件事办好、办下去。”谈到今后的发展,杨景尧动情地说。
如今,儿孙绕膝的杨景尧和老伴孔淑君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翻阅着受资助学生们的来信,老先生感到莫大的欣慰。“献我区区诚,尽倾囊中藏,但求桃李茂,何畏鬓发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