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豫剧人河南取经
7月25日,来自台湾豫剧团的林丽秋和张育茂在河南豫剧院二团的排练厅内接过大红色的结业证书,深深地向老师们鞠了一躬。
“要走了,特别不舍。”林丽秋已是第四次来河南学习,她对豫剧的诞生地万般留恋。
此次培训活动缘于2008年实施的“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8年来,豫、台两地的豫剧人才携起手来,共同进步。作为林丽秋的老师,国家一级作曲方可杰说:“他们就像两粒种子,汲取了豫剧充足的养分,回到台湾为豫剧的发展强身健体。”
一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两位台湾豫剧人收获颇丰。林丽秋此前已经基本掌握了豫剧的板式、配器和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但一直没有独立创作唱腔。这次来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独立创作了豫剧《天问》的唱腔。她说:“我回去后如果能带起一支独立创作豫剧唱腔的队伍,不仅是我人生的成功,对台湾豫剧团的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
23岁的张育茂对这一个月的生活、学习更是感慨良多。由于从小学京剧,从未接触过豫剧的张育茂进入台湾豫剧团后一直演武生,几乎不开口演唱。来到河南,从学习河南话开始,到如今能够演唱三段难度极高的包拯唱段,张育茂吃了不少苦。他说:“很感谢河南豫剧院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学习期间,我还参观了河南很多名胜古迹,感受到厚重的中原文化。我想,我还会再来的。”
为了担负起传道授业的责任,担任教学工作的陈安富、方可杰、耿玉卿、张廷营等老师与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乐队一起加班加点,在闷热的排练厅内,陪着两位台湾豫剧人度过了难忘的30天。陈安富说:“两位台湾豫剧人从不会说河南话到能够作曲、唱戏,付出了比我们河南戏曲演员更多的心血,他们刻苦、拼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播豫剧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已经学有所成,回去后经过努力会有大的发展。”
“两岸戏剧艺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戏曲人才交流培训活动还会进行下去,让豫剧艺术花开两岸。”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