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豫闽台三地情

2010-10-14 10:23:00
来源:大河报
字号

  

 

寻亲团送上一面锦旗表达两地亲情。


  历史上,固始先民四次南迁,后裔遍布八闽大地。明清之际,入闽固始后裔大量播迁至台湾,追本溯源,他们的“根”仍在固始,因此有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这一独特的根亲文化现象。在闽台,“固始”这个祖根地的符号被刻在庙堂上、记在家谱里,永不泯灭。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闽台同胞前往固始寻根,其故土之情难以言喻。“光州固始”,将豫、闽、台三地同胞紧密联结在一起。


  一棵大榕树的寓意

 

  10月9日上午,福建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固始县县长曲尚英和闽台缘博物馆党委书记谢青海签订了一份长期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为,闽台缘博物馆将设立固始根亲文化专题展区,展示“固始”这个中原地区和台湾的特殊渊源关系。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能够在该馆设立固始根亲文化专题展区,足以说明固始和台湾的深厚渊源。”曲尚英说,固始根亲文化展区以后将在博物馆长期开放,可以让更多的台湾游客了解豫、闽、台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闽台缘博物馆的大厅内悬挂着一幅20多米高的爆绘壁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180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曲尚英说,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固始和闽台的关系就像这棵大榕树,固始先民是树根、福建人是树干、台湾人是繁盛的枝叶。只有连为一体,才能根深叶茂。”


  这种根叶相连的亲情,在整个寻亲之旅中随时可以感受到。“固始垂福泽,忠贤衍家声”,这副楹联是10月6日在闽清县“四乐轩”看到的,四乐轩有256年历史,是福建省保存最大的民居,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全轩大小厅堂42个,住房793间。


  “我们的先祖是随王审知到福建的,已经传至30多代了,现在这里还住着273户人家996人,族人都对固始念念不忘。”刘家后人刘必强说。


  刘氏子孙以人丁兴旺、书香门第闻名。在供奉祖先牌位的第四厅,大门柱上又有一副对联:祖德怀固始,宗风仰凤岗。念及祖根地之心情,可窥一斑。


  在福州、泉州一带,“闽王王审知”就是这棵根亲树的树根,由他连起了无数人的亲情。福州有关王审知三兄弟的遗迹众多,市内安放有闽王塑像,有古老的闽王宅第,市郊莲花山麓有王审知墓园。10月8日上午,寻亲团拜谒了位于福州市郊莲花山的闽王王审知陵,受到福州当地王氏宗亲的夹道欢迎。


  在泉州,寻亲团还拜祭了“开闽三王祠”,这里集中展示了王审知三兄弟的生平和开闽业绩。馆内的楹联中,固始被多次提及,“固始义军靖八闽”、“人物出中原固邑三王功盖八闽”等字样。纪念馆的负责人介绍说,三王后人遍布福建,明清时,王氏族人迁台,目前在台湾有近五十万王审知后裔,近年到福建寻根谒祖的王氏后裔络绎不绝。


  “光州固始”印台湾


  豫闽台深厚的渊源不止体现在福建,在台湾,“光州固始”同样印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此次来闽寻亲前,8月23日至9月1日,固始县委书记方波带领根亲文化宝岛行代表团14人到台湾交流,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台湾侨联总会秘书长郑致毅及世界何氏宗亲总会、世界临濮施氏宗亲总会、台北景美集应庙等宗亲代表和社团组织近200人到机场迎接。包括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蒋孝严在内的台湾政界要人会见了固始根亲代表团,并称赞固始大力发展根亲文化很有意义。

 
  “很多台湾的宗亲会知道固始寻亲团来了后,都热情相邀,希望能见上一面叙乡情。晚上回到驻地,还会有宗亲代表前来拜访,他们都知道‘光州固始’,家谱上记载得很清楚。”方波说。

 
  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介绍说,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是从河南迁入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台湾,其中大多数明确记载来自“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


  台湾和福建都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这“陈林黄郑”四大姓追本溯源,根都在中原。福建的姓氏专家称,台湾的姓氏主要是从福建迁入,台湾的“十大姓”中和福建有9个是相同的,连排序都惊人地相似。


  当年随陈氏父子和王氏兄弟入闽的军校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而后徙台。其中“郑”姓后出郑成功,“施”姓后出施琅,两人对台湾影响巨大。如今,台湾不少政界要人的先祖也和固始有关,据专家考证,包括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等,其中王金平曾以王审知裔孙的身份出席活动。


  在欢迎固始根亲代表团的宴会上,台湾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说,很多台湾同胞可能不太了解,台湾2300万人80%左右的姓氏是来自于中原的光州固始,这个讯息对很多人是一种震撼。“很多台湾同胞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来自于闽南,或者来源于广东、福建,溯源就到此为止,但不知道事实上从唐朝就有陈元光、王审知,一代一代陆续地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到福建,有的又迁徙到广东、江西,也有的迁徙到了台湾。我觉得未来应该通过根亲文化联系,让大家知道自己源自何处。”


  和固始根亲文化代表团会面时,(台湾)世界临濮施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施荣源也说,台湾施姓的先祖大部分都在两三百年前从福建泉州、晋江移民到台湾。“之前是从固始县到泉州,等于说我们的祖先都是从固始县来的。希望将来固始县跟台湾经常有这种根亲的活动,唤醒下一代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这样的一个根源。”


  怀豫亭与望漳亭


  这次的寻亲之旅因为行程安排没能到漳州,漳州是陈政、陈元光建功立业的地方,闽南漳州人的祖根地很明确,那就是固始。在漳州,陈氏后裔说起陈政、陈元光父子,说起固始,两眼闪泪花。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多次到过漳州,他说,在陈政父子驻军的漳州云霄县,如今县城有两条重要的街道,一条是陈政路,另一条是元光路。云霄县境内几乎所有的历史遗迹,都和唐初陈氏父子“开漳”相关,就连孩子们学习的课本,也有一课题目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到了云霄,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固始,方言、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很多都一样。”陈学文说。


  早在2000年以前,云霄县就和固始县因为“陈元光”而结为友好县,由此两县来往频繁。云霄县纪念陈氏父子的将军山上有座“怀豫亭”,亭子是花岗岩筑的,在一张记录“怀豫亭”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少先队员高举旗帜,列队“怀豫亭”前,砖木结构基座上能清晰地读出六字:“圣地”、“万民”、“敬仰”。


  公元690年左右,陈元光奉旨回固始祭祖,曾感慨赋诗《吟分水石》一首:水分一石源头高, 两股清流入望遥。越涧翻山滚滚去,淮河水汇漳江潮。如今,在陈元光的家乡固始县陈集乡浮光山,也恢复重建了纪念陈元光祖父陈克耕将军的“望漳亭”。“望漳亭”与“怀豫亭”,构成了固始与漳州隔不断的亲情。


  陈政、陈元光平定叛乱后,领导府兵及其眷属“辟草莽,斩荆棘,建宅第”,进行生产建设。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晒盐、制茶、造纸、纺织等手工业也相继出现,闽南地区荒芜落后的面貌迅速发生变化。公元711年,陈元光遭难殉职,民众感其恩德奉为神祗祇,庙祀馨香,千秋不替。“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


  明清以后,纪念陈元光的威惠庙遍及闽南城乡,大小庙宇多达200余座。随着漳州民众迁移到台湾,威惠庙“开漳圣王”香火也传到台湾地区。目前,漳州地区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有200多座,而台湾的“开漳圣王”庙已逾300座,在东南亚及海外也有30多座。“开漳圣王”,成了豫闽台三地民众联系的一个亲情纽带。(陈辉   摄影:向明超)

 

[责任编辑:宿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