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走进黑龙江——历史人文

2021-01-22 14:10:00
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历史沿革

  历代以来,黑龙江地理疆域主要围绕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三江流域发展演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到了近代,黑龙江地区的地理边界变化呈现出国界后移、省界变迁和区划演变三个特点。 

  一、清代以前的黑龙江地区

  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清代,而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东胡(山戎)、濊貊、肃慎(息慎)等民族先民已经与中原民族产生了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早在帝舜时代,即有“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周景王时宣布“肃慎,吾北土也”。夏商周时期,生息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有肃慎人和索离人等,就已向中原朝贡。公元前 4—3 世纪,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隋唐时期,黑龙江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武周时,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酋长大祚荣,逐渐征服周边靺鞨各部,于698年创立“震国”。713年唐廷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将军、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至 762年,唐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诏令渤海为国,由羁縻州府升为属国。至9世纪,渤海国力达到顶峰,被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南至今朝鲜半岛东北部,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北达今黑龙江。境内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设有5京、15府、62州、100余县。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726年,唐在黑水靺鞨(今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地区)设黑水都督府。792 年,唐设室韦都督府,地辖今黑龙江西部。渤海国于926年被契丹所灭,享国229年。辽代(契丹于947年改称辽)黑龙江地区西部和东部分属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绝大部分属金上京路统辖,金立国之都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金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以上京路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并设泰州和肇州。元朝时,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东北三省与河北省的东北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今黑龙江省地区分属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明朝时期,东北地区实行了具有军事戍守特点的都司、卫、所制。今黑龙江地区初为辽东都司管辖。1409年以后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

  二、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产生和清代的行政建置

  清代黑龙江地区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而略加改变,长时期内一直实行军府制(亦称“军政制度”),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镇守,直至清末的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才开始设置行省的建制。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为抵御沙俄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于是,宁古塔、盛京两昂邦章京并存,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即两个行政区域。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今黑龙江地区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将军既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长官。1683年12月,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有黑龙江(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统和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黑龙江将军辖区初期,广袤数千里。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19世纪中叶以来,沙俄再次武装入侵黑龙江地区。19世纪50年代,沙俄趁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大衰之际,大肆武装入侵黑龙江,并不断向清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中国东北领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垦,人烟渐稠,民事日繁,遂添设府、厅、州、县建制。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黑龙江行省的行政区域承袭黑龙江将军管辖范围,东南和南部与吉林行省毗连,西南与奉天行省为邻,西部与蒙古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以黑龙江与俄国为界。全省总面积约57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省会驻齐齐哈尔城。行省以下分设府、厅、州、县,并设道区分辖府、厅、州、县。厅(州)分为直隶厅(州)和散厅(州)。至1911年(清宣统末年),全省分设3道、7府、6厅、1州、7县及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三、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

  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至1914年末,黑龙江省共辖3道、23县、5设治局、4旗;吉林省管辖属今黑龙江境内有2道、18县。1915年,中俄签订《呼伦贝尔条约》,将呼伦贝尔定为特别区,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受黑龙江省省长监管,复设呼伦贝尔副都统。1920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呼伦厅改为呼伦县。1925年,设置呼伦道,驻呼伦县,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从1917年起,中国政府逐渐收回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1920年10月31日,北京政府颁布《东省特别区法院编制条例》,规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改成东省特别区。1921年2月5日,成立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掌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1926年设置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政局等。1915年至1929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黑龙江地区陆续增设30个县和设治局。黑龙江省共有42县、11设治局。吉林省分设42县,在今黑龙江境内有22县。黑龙江省在裁撤道区的同时,将呼伦、黑河道改为呼伦、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

  四、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要,逐步把省划小。1934年10月1日伪满政府公布所谓“地方行政改革制度”和“省官制”。将东北4省肢解为10省和2特别市(后改为14省、2特别市和1特别区)。至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今黑龙江省境内共设有滨江、龙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共辖5市、76县、3旗。

  五、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行划分东北行政区划,将今黑龙江省境内划分为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4省。1945年底至1946年初,黑龙江地区处于国共双方激烈争夺各立政权之际。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建制。各省管辖10个至20个县(市)左右,为便于开展工作,在省县之间设立了专区。但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省(区)建制调整变动比较频繁,战争后期调整合并为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4省共辖82个市、县、旗。各省分设的专区,除边远地区的黑河专区外,均已撤销,由省直接管县。1949年以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决定黑龙江地区的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市合并为松江、黑龙江2省。5月中旬,撤销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

  六、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同年8月两省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属的白城、洮南、镇赉、大赉、安广、开通、瞻榆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新的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北、东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50万。共辖3个专区、5个市、64个县、2个旗、1个矿区。19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专区和市县的划分和裁并反复性较大。至1966年底,全省分为6个专区、2个特区和8个较大的市。6个专区共辖65个县和1个特区;9个设区的市(特区)共辖54个区、4个镇。1967年,全省上下普遍成立革命委员会,将各专区均改为地区,由设立派出机构的专区变为一级区划实体的地区,成为一级政权单位。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呼伦贝尔盟及所属各市、旗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5年,黑龙江省共辖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63个县、64个市辖区、4个地区辖区。作为边疆省份,黑龙江省的边界线亦因中俄东段国界的最终划定而发生变动。从1992年至2005年中俄达成一系列协定,最后的勘界工作于2007年完成。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备受瞩目的黑瞎子岛,一半领土回归中国,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至此最终确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内所辖的市(地)、县(区)的亦大调整。截至2019年8月,全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7个县(市),其中县级市21个;有891个乡镇,其中乡345个、镇546个;有314个街道办事处。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总人口3751.3万人。

  著名人物

  一、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人物

  1.赵尚志

  赵尚志,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党派遣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蒋介石制造反苏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赵尚志毅然退出黄埔军校,按照党的指示,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敌人一次次重兵“讨伐”和“清剿”。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2.李兆麟

  李兆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员任骨干的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中共党组织派李兆麟等人以抗日民众救国会名义,回东北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反日武装斗争。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8月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参与创建东北抗日武装。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曾与赵尚志、李延禄等领导的部队配合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先后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1940年底,抗联部队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遭受严重挫折后,他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斗争。曾任整训后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以中共代表身份任滨江省副省长,兼任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同国民党“接收”大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3.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曾化名张贯一。1905年2月16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北,有力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1939年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今靖宇县)一带。1940年2月23日,他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顽强战斗,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年35岁。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4.赵一曼

  赵一曼,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宁、李一超。赵一曼是她来东北参加抗日斗争时期的化名。1905年10月25日生,四川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二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年仅31岁。

  5.冷云等八烈士

  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援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她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香芝,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冷云参加东北抗联第五军。1938年夏,与冷云同在第五军的丈夫英勇牺牲,她强忍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五军第一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西征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的率领下,分为3个战斗小组,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与敌人展开激战,使大部队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投入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1936年1月中旬,汤原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军部直属4个团,部队发展到千余人。同年6月,扩编成8个团。9月,六军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杰仍任军长,并当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抗联六军在夏云杰率领下,转战于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驰骋于辽阔的三江平原,到处抗击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推动了三江人民的抗日斗争。

  同年11月,根据六军党委会决议,在黑金河集结兵力,筹备给养,避开敌人正面进攻,远征嘉荫。21日,夏云杰随警卫连,途经丁大干屯时,遭到汤原伪治安队的突然袭击,身负重伤,抢救无效,26日以身殉国。时年33岁。

  6.周保中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1902年2月7日生于云南省大理府湾桥村。父亲是鞋匠,母亲务农,家境贫寒。1913年入县立高小学堂学习,以后又上了一年中学,因家中无力供读,不得不中途辍学。

  1917年2月,15岁的周保中,离家远赴昆明,投入云南护国军第一师教导营当学兵。8月,学兵期满,被编入护国军第五军,历任中士、上士、准尉、少尉、中尉代理连长等职。随军到过川东、鄂西、陕西等地,参加多次“靖国护法”战役。

  1922年冬,周保中被选送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七期工兵科学习,1924年10月毕业。在讲武堂学习期间,他积极参加了新文化团体的创建工作,担任过云南学生会主席,初步接触了民主主义思想,开始思索中国革命问题。从讲武堂毕业后,由于不满地方军阀暴政,借口返籍结婚,脱离部队,出国游历。1925年1月,经缅甸、印度、锡金、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辗转到达当时国民革命中心的广州,参加了同乡赵成渠任师长的驻粤滇军第一师,充任连长。滇军瓦解后,周保中于1925年8月,加入驻防河南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先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军任连长、营长,转战于陕西、河南、河北。1926年5月,重返广东,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随军北伐。在北伐战争中,因屡建战功,由营长提升为上校团长,少将副师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时,周保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末,中共中央派周保中赴苏联,先后在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9月回国,12月被派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

  1932年2月,周保中到达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3月,省委书记罗登贤派周保中到吉东地区的绥宁一带,组织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周保中到东宁后,投入李杜自卫军,在其左路指挥部宣传部工作,因受猜疑和排斥,复又转入中国国民救国军。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很器重周保中,聘请他为总参议兼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在前方指挥部,周保中直接指挥了一系列对日伪军的作战:7月率救国军一部进攻了宁安县东京城;7月底率部攻入安图县城;9月初指挥救国军和安图、桦甸抗日武装攻入敦化县城;10月指挥部队攻入宁安县城。周保中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关怀、爱护战士,注意团结上层军官,扩大了共产党在下层士兵中的政治影响,很快在士兵中发展了一批党团员,成立了党支部。1933年初,救国军被日寇击溃后,王德林撤往苏联,前方总指挥吴义成逃入老黑山隐藏起来。周保中以救国军总参谋长名义,在安图组织了救国军辽吉边区留守处,收编余部,重整部队,加上来归的各抗日部队,逐渐达到千余人,其中由共产党直接控制的边区军一、三连有200多人。1934年2月,周保中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在宁安,以边区军一、三连和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联合救国军余部,组建了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同年夏,率部奔赴东满,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联合进攻汪清崔通大甸子。战斗中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从1934年9月到1935年1月,日、伪军对宁安地区展开秋冬季大“讨伐”,周保中指挥同盟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经大小30余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大“讨伐”。

  1935年2月初,周保中在党的领导下,把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2月,又改编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担任军长、军党委书记。1937年3月,周保中指挥抗联第三、五、八、九军联合部队700余人攻击依兰县城,予日伪当局很大震动。

  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周保中任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吉东省委改组,周保中任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吉东省委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七、八、十军,统一编成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二路军活跃在松花江南北,乌苏里江以西和牡丹江流域广大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牵制大批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1938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军集中重兵,对活动在三江地区的吉东、北满抗联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周保中制定了西征计划。西征部队,翻越老爷岭,冲破了敌人重围,攻克苇河楼山镇,突入五常、舒兰,迭挫强敌。周保中则亲率二路军总部和留守部队,继续留在宝清、富锦、虎饶地区,破坏敌人的铁路线,袭击敌警察署和“集团部落”,牵制敌人兵力,掩护西征部队。经过2年多的残酷血战,总部和西征部队终于冲出敌人的包围。1940年以后,日军继续增兵东北,疯狂实行归屯并户,对抗日联军进行残酷军事扫荡同时,严格进行经济封锁,几乎完全隔绝了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长期斗争,抗联主力陆续退入苏联境内整训。1942年7月,入苏抗联部队整训后成立了教导旅,周保中担任旅长。周保中既抓部队整训,还经常派遣小分队回东北活动,同时,继续指挥坚守在吉东、北满的抗联部队,打击日本侵略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周保中率领抗联教导旅,配合苏军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役。以后又同中共中央派来东北的大批干部,以及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汇合,投入了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周保中曾任辽吉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等职。在党中央、东北局领导下,周保中指挥吉林军区部队积极配合主力作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有力地支援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作战。在战略进攻阶段,先后解放了桦甸、伊通、双阳、磐石、九台、德惠和农安等县。在辽沈战役中,率部完满地完成了配合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封锁、包围长春的任务。为解放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保中曾担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并曾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中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因长期艰苦游击战争生活,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52年冬,所患心脏病更加严重,但仍坚持工作。1954年周恩来总理派专机将他接到北京疗养。在治疗与休养期间,他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同时撰写《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情况》《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等革命回忆录,以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教育青年一代。1964年2月22日,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7.陈翰章

  陈翰章,满族,1913年6月14日生于吉林省敦化县城西半截河屯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聪敏、性格刚强。1921年入本村私塾,1925年又转到敦化城内私立宣化小学读书。1927年6月,入敦化敖东中学,受进步教师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30年底中学毕业,先后当过小学教师和县民众教育馆讲演员,兼办一个平民夜校。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敦化。陈翰章目睹日军的侵略罪行。怀着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投笔从戎,于1932年9月23日,加入周保中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任前方总指挥部秘书。

  陈翰章在救国军中的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培养下,于1932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组织的部署,他在救国军中积极开展反日统一战线工作。1935年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他任五军二师参谋长,协助师长傅显明率领部队活动在宁安一带。他们在几十次战斗中歼敌千余人,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放弃镜泊湖沿岸的战略建设计划。

  1936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陈翰章调任第一路军第二军五师师长,并当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他所率部队坚持在镜泊湖和敦化地区活动,担负着南满省委与吉东、北满党组织和第一路军与三、五军的交通联络重任。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陈翰章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到处攻据点、截军车、破坏铁路桥梁、炸毁飞机场、仓库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斗争。1938年7月,他指挥部队歼灭了守卫镜泊湖水电工程的日本守备队,烧毁了工程事务所,遣散了被抓来的劳工,使日寇的修建计划彻底破产。部队进入敦化、额穆地区后,在半截山打死日军宛野指导官,在二龙山痛击永田大队并袭击了大川车站。

  1939年7月,陈翰章升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同年8月,与魏拯民、侯国忠率部分3路攻打安图县大沙河,这里是敌军的重要据点。陈翰章担任正面主攻。战斗历经4天打死打伤和俘虏日、伪军500多人,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300余支,还有大批军用物资。为了粉碎敌人秋季“讨伐”,9月24日他指挥了位于敦化县南的寒葱岭伏击战。长达四五里的伏击战线上,500多名战士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少将司令松岛以下270多人,击毁汽车11辆,缴获大批给养、武器和弹药。这之后,陈翰章不断率部歼灭日伪“讨伐”军,不但削弱敌军力量,同时使抗日联军获得大批军用物资。

  1940年4月,陈翰章在敦化县南牛心顶子山战斗中左腿负重伤后,仍忍着伤痛指挥队伍突出重围,进入二龙山密营休整。由于当时环境艰苦,没有医药治疗,他的伤口感染化脓,不能行动。军医把仅有的一点止痛的黄碘药膏拿给他用,他说:“咱们20多个伤员,就这么一点药,真是太宝贵了。我的伤不重,还是给别的重伤员用吧!”他让军医拿来一条白布,用一根木棍把布条穿进伤口引到另一头,然后忍着剧痛来回拉动布条,清除伤口的烂肉脓血,使伤势好转。

  1940年冬天,敌人集中兵力,围攻抗联,形势十分严重。陈翰章指挥部队和敌人几次血战,损失很大。为了保存力量,继续打击敌人,他让三方面军主力部队向东移至三江地区,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留在镜泊湖一带钳制敌人。12月5日夜里,他带队来到镜泊湖北湖头,趁着大风雪,烧毁了敌人伐木的高冈作业所。第二天夜里,陈翰章带队向南湖头进发,准备进入小弯弯沟密营休息时被叛徒告密。敌人调集日、伪军1000多人,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上来。12月8日下午,陈翰章指挥战士们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人嚎叫着要陈翰章投降,陈翰章高声回答:“我死也不当亡国奴,中国人民早晚要把你们消灭掉!”子弹打光了,战士们也大部分牺牲了。这时敌人打过来一排子弹,陈翰章中弹倒地。日寇用战刀刺他的面部,凶残地剜出了他的双眼,割下了他那不屈的头颅。年仅27岁。

  8.夏云杰

  夏云杰,1903年生,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铺金厂庄人。1926年3月全家逃荒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先在县城做小生意,一年后迁往太平川务农。农闲季节到黑河金矿做零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夏云杰受到中共汤原县委宣传队反日爱国宣传的启发,激起强烈的爱国热忱。从此,经常与知心的工友,一起探索抗日救国的真理,并逐渐与中共地下党员有了接触,参加过非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1932年11月,夏云杰经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冯仲云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8月,当选为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他主动联合当地五六股义勇军,组建了东北民众反日义勇军。在攻破汤原县城之后,由于执行了改编而不是联合的“左”倾政策,这支队伍逐渐削弱,终于瓦解。10月4日夜,汤原中心县委遭到敌人的破坏,除夏云杰外,县委委员全部被捕。汤原城内,一片白色恐怖。妻子劝他暂避风险,他说:“越是在党处于困难的时刻,越要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担起县委的领导重负。一面恢复全县党的组织,一面调集40余名青年党员,继续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他们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武装自己。经过艰苦斗争,11月末,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终于重建起来。夏云杰派戴鸿宾、宋瀛州为正、副队长。同时,在太平川、蔡家屯、田家屯、长发屯等地建立与整顿了抗日救国会组织,发展了会员,为创建汤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初步基础。

  1934年2月,汤原游击队与格节河刘纪三金矿护矿队建立了同盟关系。4月,两支部队联合进兵太平川,开辟了游击区。同年5、6月间,又联合冯治纲的“文武”队,连续袭击了鹤立农场、太平川警察分驻所、反动地主盘踞的二道岗连环窑,镇压了投日汉奸。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夏云杰认真执行全民反日统一战线政策,受到各界人士的拥护。太平川的知名人士刘显(刘铁石)、爱国的地主黄有、自卫团团长张传福,先后抛舍家业,自带枪马,投奔了夏云杰部队。

  1934年10月,夏云杰就任改名后的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戴鸿宾为总队长。总队下辖4个中队,140余人。年末,队伍扩大到400余人,成为震撼松花江下游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次年9月,夏云杰、戴鸿宾率队智取太平川警察署,俘获署长林青。攻占了反动地主乔玉柱、耿子修的土围子,收缴了自卫团武装,向贫苦农民散发了反动地主的浮财。从此,汤原中心县委把太平川建设成抗日根据地。这一经验曾被县委推广到汤原全县。

  9.李海峰等十二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16名战士,为保卫东北抗日联军二路军总部及五军三师“密营”(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了一场遭遇战。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及战士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等12人,在英勇激战中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抗联十二烈士。

  10.蒲秋潮

  蒲秋潮,女,字振声、逸民。1905年生,四川广安人。蒲秋潮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曾参加五卅运动,被选为全国女学生代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毕业后回国,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

  1929年,同爱人胡伦一起被中共中央派往东北,从事党的工作。1930年,中共满洲省委遭到破坏,她同爱人相继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到敌人的百般折磨和威胁利诱,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使敌人无据定罪,囚禁2年后释放。蒲秋潮在被囚期间结识了一位难友郭宝山,他是蒙古族人,因蒙汉民族矛盾殴斗被囚禁。郭宝山见蒲秋潮和胡伦对人亲切,又有学问,便求胡伦替他写状子申冤。从此,郭宝山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分化中国各民族的团结,笼络收买人心,把原被东北军逮捕的大部分犯人释放出狱。郭宝山出狱后,被日军委任为密山县伪警备骑兵旅旅长。党组织利用蒲秋潮和胡伦在狱中与郭宝山的这一特殊关系,派他们2人打入伪警备旅搞秘密工作。胡伦担任伪警备旅机枪连连长,蒲秋潮做了郭宝山两个女儿的家庭教师。蒲秋潮经常给郭宝山的女儿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意义,还帮助搞一些家务,深得郭宝山全家的敬重。时间久了,他们成了知心朋友,蒲秋潮和胡伦2人借此有利条件,为党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为抗日联军第四军提供了许多物资,并协助党的地下组织做瓦解敌军工作。蒲秋潮常常从郭宝山夫人及其两个女儿口中,获得警备旅“清缴”抗日联军的时间等情报,然后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迅速传递给抗联四军,使党组织和抗联四军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出奇制胜。蒲秋潮还经常借看望胡伦的机会,给伪军连队士兵讲中外历史,通过说古论今,使士兵们明白自己是中国人,不是“满洲国”人,从而唤起士兵们的爱国之情。同时,利用这种联系,从伪连队买子弹,供给抗日联军。

  1934年上半年,蒲秋潮和胡伦接到中共密山县委的指示:将伪警备骑兵旅中的机枪连策反出来,投奔抗联四军。经过一番紧张而严密的工作,他们终于把机枪连的两个排策反出来,带着62名机枪手和步枪手、机枪6挺、步枪52支、弹药万余发、马64匹,经中共地下组织介绍送往抗联四军。蒲秋潮任抗联四军敌伪工作部办公室主任,胡伦任抗联四军参谋长。蒲秋潮在与敌斗争中,积劳成疾,1936年6月病逝于哈尔滨,时年30岁。

  11.王光宇

  王光宇,原名王明堂,又名王兴。生于1911年,吉林省德惠县人。少时就读于德惠县大房身两级小学、德惠县立中学,品学兼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德惠县反日义勇军。

  1933年春,他说服年迈的父亲,辞别新婚的妻子,与陶净非、李飞等进步同学一起到哈尔滨,经同乡同学董振国介绍,在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参加中共满洲省委举办的秘密训练班。3个月结业后,于同年6月被派到宁安工农义务队做政治工作,积极协助队内主要领导人李荆璞、于洪仁提高部队思想军事素质。1933年末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春,以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部分义勇军参加,成立了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王光宇任一师一团政治委员。他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被指战员们誉为“一团的好政委”,“积极、勇敢、忠实的好干部”。

  1935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以宁安为中心的绥宁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讨伐”,同时极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妄图将抗日部队困死、饿死、冻死在深山里。1936年1月20日五军党委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将主力向中东铁路以北转移,指定五军二师为先遣部队。已被任命为二师的政治部主任的王光宇根据五军命令,同二师师长傅显明一起率队沿穆棱、密山、依兰转移。2月,进军途中,在密山黄泥河子煤矿附近与敌遭遇。战斗中傅显明牺牲,王光宇接任师长职务,率领部队继续前进。

  1937年3月,王光宇当选为中共吉东省委委员和抗联五军党委委员。不久,抗联第二路军总部发动了攻打依兰县城日、伪军的战斗。为配合友军,王光宇率队参加此次战斗,圆满地完成预定任务。5月以后部队转战依东、桦川、富锦、宝清一带,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军周旋于深山密林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王光宇指挥所部与抗联四军部队紧密配合,在宝清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0月,调任抗联四军副军长。

  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加紧军事行动,对抗联进行疯狂的“讨伐”和严密的封锁。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5、6月间,王光宇和抗联四军军长李延平,受命率领抗联四军主力和五军二师,由宝清、富锦向依兰、五常远征,史称西征。西征途中,在攻占敌军据点苇河楼山镇后,于7月中旬进入哈东地区。部队曾被敌军多次包围,给养断绝,减员很大,处境异常艰难。王光宇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和乐观的革命精神,继续远征,坚持战斗。8月中旬进入五常县冲河一带。

  1938年12月,王光宇壮烈牺牲,时年27岁。

  12.郭铁坚

  郭铁坚,原名郭成文。1911年4月生于吉林省依兰府(现黑龙江省依兰县)。1933年毕业于依兰县立中学。1935年5月在刁翎大通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16日,带领两名党员智取大通沟伪大排队,说服6名队员反正抗日。8月18日,带领20多人携战利品,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被编为一团游击连,郭铁坚任连长。

  1935年9月,游击连到五道河子活动,获悉伪军运送给养船要从这里经过,郭铁坚指挥部队埋伏在河两岸山包后面。当敌人运输船驶进伏击圈时,他一声令下,枪声四起,半小时就结束战斗,缴获敌人全部给养,10多支步枪。之后率队长途跋涉,转战于依兰、方正、勃利等地,进行过多次战斗。1936年春,游击连划归抗联九军领导,郭铁坚任连指导员。同年5月调任九军军部科长。

  郭铁坚说服父母,动员妻子、大哥和两个弟弟参加抗日部队。小弟弟郭成章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郭铁坚幼小的儿子在人家寄养时,被日本侵略者搜出,惨遭杀害。在郭铁坚的感召下,刁翎小学30多名学生参加了抗日队伍。

  1938年1月,东北抗联第九军整编队伍后,郭铁坚任一师政治部主任,兼九军训练班教官,后任九军二师师长。同年5月,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指示,郭铁坚率二师90余人从依东渡江向海伦远征,行至铁骊遭敌人围击。突围中与三军部队失去联络,率队西进。部队到达绥棱县张家湾时,又被洪水围困山上,给养断绝,战士多染疾病。20天后,洪水消退。他带病深入村屯,争取群众帮助,使部队渡过难关,于11月胜利到达海伦。

  1939年,郭铁坚担任北满抗联第四支队参谋长,与支队长雷炎率部在绥棱、海伦一带活动。抗联第三路军成立后,其所部于1940年春改编为第九支队,郭铁坚仍任参谋长兼党支部书记,转战于黑嫩平原。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其艰苦阶段。为开辟新游击区,郭铁坚于8、9月间率九支队从讷河向西部远征。9月20日,队伍行至嫩江西岸郭泥屯时,被敌人包围,郭铁坚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3.许亨植

  许亨植,原名许克,又名李熙山、李三龙。朝鲜族。1909年出生在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约于1923年迁居奉天省开原县。1929年迁至吉林省宾县枷板站(今黑龙江省宾县宾安镇)。枷板站是中共北满特委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许亨植很快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革命活动。在农闲时间,他经常往来于哈尔滨、阿城、珠河(今尚志)、汤原县之间,完成中共组织交给的秘密任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北满特委组织所属各特支、支部党团员参加哈尔滨五一反日游行,许亨植率领荒山嘴子的10余名党团员参加了这一活动。事后,许亨植等被捕,解送沈阳监押。1931年12月底,经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与金策等到宾县工作,在鸟河、枷板站等地组织农民反日救国会和自卫队。

  1933年春,许亨植奉命赴松花江下游通河、汤原、珠河县铁道北黑龙宫一带,从事组织抗日游击队工作。1934年6月,调往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先后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第一大队长。1935年夏,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团长。当时正值日、伪军发动春季“大讨伐”。根据三军司令部的统一部署,二团联合道北10余支抗日义勇军,进行外线作战,取得了攻袭延寿县柳树河子、珠河县大小亮珠河农场、宾县高丽帽子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本侵略者把游击队围歼在根据地的计划。同年冬,许亨植调三团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初,三团扩编为第三师,升任三师政治部主任。许亨植联合在五常、舒兰一带活动的“双龙”“创江南”等义勇军,成立了反日联合军道南指挥部,队伍达千余人。三师在联合作战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受到友军的拥戴。在小山子一战中,重创日、伪军,使三师和义勇军声威大振。

  1936年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许亨植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调任抗联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北满省委和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为加强和解决松花江下游地区抗联各部队的协同作战及统一征收、分配给养问题,成立了依东(后改哈东)办事处,任命许亨植为办事处主任。同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召开扩大会议,许亨植调任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九军原为东北军军官李华堂指挥的部队。为了整顿这支队伍,许亨植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建立了军政训练班,培训的百余名干部、战士,成为九军的骨干。

  1939年4月,许亨植递补赵尚志出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不久提升为抗联第三路军参谋长,兼任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为了开辟龙南地区的游击活动,十二支队选拔组成精干的小分队,由庆城出发,突破敌人的包围,晓住夜行,迅速到达肇州县境。9月初,夜袭丰乐镇,以迅猛的攻势,缴了伪警察局的全部武装,活捉伪镇长,打开银行、仓库,把缴获的粮食、物资分给当地的老百姓,取得了进入三肇地区的第一个胜利。继而又攻入肇源县城,使日本侵略者大为震惊,也揭穿了敌人关于抗联已彻底瓦解的谎言。

  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更加疯狂地对抗日武装进行“讨伐”,抗联的活动极为困难。同年10月,北满抗联部队大部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许亨植率领两支小部队在国内继续坚持日斗争。小部队经半年的时间,在庆城、铁骊、巴彦、木兰、东兴一带,重新建立了反日救国会,组成新的抗日力量。许亨植经常冒着危险来往于各地,指挥各部的活动。1942年7月末,他和警卫员陈云祥到巴彦、木兰、东兴检查工作后,露宿于邵凌河畔。8月3日清晨被敌人发现包围,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

  14.李延平

  李延平,1903年3月9日出生于吉林延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入私塾读书,因生活所迫中途退学,到皮匠铺学艺,后因皮匠铺倒闭而失业。1928年到哈尔滨谋生,学习驾驶汽车,学成后未被录用,回家乡种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1月,他毅然辞别家乡父老妻儿,到宁安参加了李延禄领导的自卫军补充团,任团副官和作战参谋。3月,参加了宁安南湖阻击日军上田支队的战斗。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月,自卫军补充团联合救国军一部组建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李延平任该军游击支队队长,活动于绥芬河、东宁、密山一带。同年冬,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1935年冬返回东北。

  1936年3月,李延禄奉调入关,李延平代理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5月,为了粉碎敌人对勃利、林口一带抗联部队的大“讨伐”,他率领部队从勃利向宝清、富锦等地进军,后与第三军四师配合,摧毁伪警察局所,袭击“讨伐”队,拦截敌人运输车,开辟了宝清、富锦游击区,还建立了多处密营和后方基地。入冬,部队在宝清大叶子沟密营进行冬训,李延平亲自讲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频繁战斗中,李延平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于1937年8月回密营养病。病愈后不久,率第四军同抗联第五、第六军攻打敌人据点凉水泉子,获得胜利。以后又4次率部队进入敌人统治严密的宝清四区募集抗日经费。同年11月,根据中共吉东省委的决定,抗联四军进行整顿,李延平任军长。

  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对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日联军进行更为疯狂的大“讨伐”,抗日部队虽然英勇战斗,但损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抗联二路军总部制订了远征计划,计划冲出敌人包围圈,到五常、舒兰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5月下旬,李延平与四军副军长王光宇等率领四军同五军二师一起开始远征。部队一边战斗,一边前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于7月中旬到达苇河县(今尚志县苇河镇)境内。在这里,李延平同远征部队其他领导人共同组织了攻打楼山镇的战斗,歼灭守敌,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给养物资。8月,李延平率部队进入五常县境内。由于地理不熟,孤立无援,未能实现同在五常活动的抗联十军会合的计划,反而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敌人打散。李延平和王光宇带领7名战士冲出重围。

  1938年11月20日,李延平、王光宇与7名队员在五常县沙河子南沟错草顶子宿营时,队内3名队员密谋叛变,向李延平、王光宇两军长开枪射击后逃走,李延平以身殉国,时年35岁。

  15.朱瑞

  朱瑞,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1932年1月到中央苏区,曾任红15军、红3军政治委员,红5军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后调任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从事对国民党军将领的统战工作,同时指导恢复整顿中共直南、豫北特委,在晋豫边区、太行南区等地创建抗日游击队。创办华北军政干校,培养了一批抗日军政干部。1939年5月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徐向前赴山东统一指挥中共在苏鲁的部队。后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5年夏,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从事建设炮兵的工作,被任命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为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

  16.杨子荣

  杨子荣,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头,被迫跑回山东老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某部炊事班当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当班长。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1947年1月下旬,所在部队得到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他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几番巧妙地与“座山雕”的坐探接触,经过用黑话联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隐居地。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为此,团里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东北军区司令部追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二、解放后我省涌现的优秀人物

  1.马永顺

  马永顺,是两个时代的英雄。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20世纪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多出木材,他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东北林区推广了他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他以忘我的工作热情,每年一个人完成6个人的采伐量,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纪录。他创造的“流水作业法”、“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被写入全国手工伐木作业教科书,使劳动效率普遍提高35%至50%。1959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号召,他积极投身绿化事业,决心把自己伐的36000棵树补栽上。1991年,他已78岁高龄,还差近千棵树没栽,他就带领一家三代15口人,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当年栽树1200多棵,终于完成了夙愿。截止1999年,他带领全家共义务植树5万多棵。他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0年2月10日,马永顺因心脏病突发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去世,享年87岁。

  2.马恒昌

  “马恒昌小组”,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1948年11月,沈阳刚刚解放,这个小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以优异的成绩于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在授旗会上,这个组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组长。马恒昌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从此,他们不断刷新生产纪录,多次立功受奖。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他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85年马恒昌因病去世。

  3.王进喜

  王进喜,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他以强烈的责任感,高昂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为祖国找石油的工作之中。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的称号。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他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化整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3天3夜把井架树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被人们誉为“铁人”。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他身患胃癌。他在病床上仍然关心着油田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病逝时年仅47岁。王进喜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4.王启民

  王启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1961年,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坚定“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油田地质开发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使大庆油田实现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增收节支150亿元。4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陈文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