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雄安新区”的台商机遇
定位“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规划图一发布,大陆基建、地产股带动陆股大盘、港股、美股全面热烈反应,台湾投资人也顺势从台股发掘建材类潜力股,“雄安概念”出现世界级“井喷”。台湾《旺报》14日发表社论指出,台商要做的是保持敏锐视线,随时准备好抓住机遇,而不是旁观品评,更不是对立切割。
评论摘编如下:
定位“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规划图一发布,大陆基建、地产股带动陆股大盘、港股、美股全面热烈反应,台湾投资人也顺势从台股发掘建材类潜力股,“雄安概念”出现世界级“井喷”。概念热度总会消退,但可留存一些冷思考。
雄安新区引爆资本冲动,就有人调侃,1980年深圳特区人们谈拓荒;1990年浦东新区人们谈下海,2010年规划雄安新区,人们谈炒房。这确是对时代变迁和经济取向的玩味,更显示,在大陆一日千里的变动中,机遇与挑战迭出,因应于此,人们的视角大不同,将造就的未来格局也大不同。
大陆的任何变动恐怕都不仅是对大陆人的机遇和挑战了。调侃归调侃,雄安新区及京津冀的未来潜力,显然也远非“炒房”一词可蔽之。因应中国第3大都市圈“京津冀”的崛起,台湾要寻找自己的视角。
台商在陆深耕多年,对“京津冀”早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2006年深圳和东莞台商协会就在河北永清与当地政府规划“台湾工业新城”,可见早在10年甚至更早前,台商就敏锐关注到河北与环渤海区域的潜力。
眼下,雄安新区看似是北京疏解城市压力的迫切之举,但从千年大计的角度看,雄安的主线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长远规划。有识台商早就呼吁“京津冀一体化,台湾要参与,不是冷眼旁观,也不仅加油助威”。
雄安新区的划设,使得“京津冀”区域潜力有了更具体的走向。但是坊间将雄安比作深圳、浦东,实则并不值得追捧。相比深圳、浦东的临海位置和国际化定位,雄安深处腹地,更似白纸一张,不少资深台商也保持了类似思考:看好它毗邻京津,周边人口密集,可塑性强,加之政治核心驱动力,未来商圈规划及交通基建将迅速到位。
比照近两年“一带一路”的推进效率,相信雄安新区和“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不会怠惰,同时,在北京、天津、保定这个相对集中的三角地带,推动“万亿人民币”级别的举国计画,价值和商机更将爆发。“台湾工业新城”所在的河北永清,以及周边的固安、霸州,都极大可能成为北京-雄安-天津的交通要地,也成为环雄安热门区域,从近期上述地区房地产限购,可见一斑。
尽管京津冀一体化重心“花落白洋淀”,永清等并未进入核心地带,但相比此前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政策热点的不断变动,雄安的画定事实上完成了政策确定性的关键一环,这对在地淘金者是大利多。永清、固安等地邻近北京、雄安新区、涿州高铁、大兴机场,距天津新港1小时,2小时内可覆盖“京津冀”80%的区域,极具地理优势。与台商同步,在冀浙商也提前在固安布局了商贸、物流产业。
眼下,台商在“京津冀”寻找未来视角,仍要关注一些不确定性,作为策略参照。
其一,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将直接决定雄安及周边的产业结构,例如当年廊坊政府将永清台湾工业新城定位为小商品集散地甚至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的迁往地,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基建、环保、科技、医疗等潜力多大,还要待政策进一步明朗。
其二,台商自身的产业优势应得以发掘,与“京津冀”都市圈相匹配,台商在智慧城市、环保科技等相关产业的优势能否得到更好的布局,还有赖于能否更积极地整合他们在台湾本土的资源。
其三,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让两岸共享大陆改革、产业、城镇成长和内外贸易的红利,仍然是确保两岸民间热度的实惠之策,“一带一路”、“十三五”规划,及至雄安新区,都应保有“两岸一家亲”的元素。
勇气与敏锐,是台商在过去几十年经济腾飞期的优秀传统。眼下,大陆正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和内外战略的巨变期,台商要做的是保持敏锐视线,随时准备好以优势占据机遇,而不是旁观品评,更不是对立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