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接受海南记者采访

2011-01-13 09:38:00
来源:海南日报
字号

  一首《乡愁》,让无数大陆读者认识了余光中。1月7日晚,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前来海南参加首届“e拇指美景发现之旅”大赛颁奖仪式的台湾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在海口文华大酒店15楼的一间客房中,海南日报记者在余光中离开海南前的一个晚上采访了这位台湾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刚刚参加完首届“e拇指美景发现之旅”大赛颁奖仪式的余光中和他的太太范我存正在打点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赶往下一站上海。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经罗大佑谱曲,那些写乡愁的字眼在音乐里经过变奏,音韵和谐,富于别趣。 

  除了这首《乡愁四韵》,一首诗歌《乡愁》,更是让无数大陆读者认识了余光中。 

  余光中的文学生涯悠远、辽阔,除了诗歌,他的散文雍容华贵,汲取了诸多现代因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散文的独特路径。他还写评论、做编辑、从事翻译,其独特的笔法,光耀文坛。

  参加完活动,余光中在海口五公祠游览,无意间淘得了一幅苏轼的书法拓片,在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这幅作品时,老人连声说道:“非常好!非常好!书法很浑厚,字体变化多端,有大有小,不拘一格。我要把它带回台湾,装裱起来,挂在书房的墙上。” 

  余光中感佩苏轼的多才多艺,“他做官有风骨,虽然一直被贬,怀才不遇,但他有道家的豁达,有佛家的修养,他的天性之中,还不乏幽默感。林语堂最佩服他,因为苏东坡有了幽默感,他才会写出那么多的好文章。但屈原就不同了,屈原就不太有幽默感,生活得太沉重。中国的伟人有两种,一种是豁达看得开,一种是看不开。苏东坡、陶渊明就很看得开的,属于伟人中的高士。”

   苏轼当年在北宋最南端的驿站,“乘着茫茫的大江东去”,隔着一道海峡———琼州海峡,逍遥自在地“乐活”着。跟苏轼比,余光中也隔了条台湾海峡,“望白了须发”,在另一座岛上度过了更多的时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后因逃避战争,仓皇告别南京,继而告别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乡愁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记忆。

   岛上的时光孕育了余光中乡愁的情结,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是余光中对台湾岛的描述。

   而今,这些年回大陆太频繁,余光中也坦言,“乡愁诗写不出来了,回乡诗倒是作了不少。”

   余光中喜爱旅行,他说,非常羡慕海南有这么多年轻的朋友在旅行,“我跟妻子一样都喜欢旅行,常常到西欧去,我开车设定好路线,妻子帮我读地图。作为游客,我们可以感受世界上很多不同的生活。”

   80多岁的老人,谈起旅行,以及诗人与旅行之间的关系,兴致颇高,“以前古人是没有报刊的,他们在寺庙、道观、驿站的墙壁上题诗,后来经过的人看到,这些诗作就得以流传,唐诗就是这样传承的。旅行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豪情,登高可望远,登高望远时就会想起千古兴亡,就会有了诗兴。老是呆在家里面,是不会写出好的诗歌作品的。”

   跟余光中面对面,老人额前的银发显得醒目。温和清瘦的面孔,充满了书卷气息。

   晚上见面时间虽短,但是短暂的时间并没有影响他谈话的兴致。他用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认真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温文尔雅。(魏如松)


 

[责任编辑:宿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