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签署合作交流协议。
中国台湾网1月20日郑州讯 1月19日上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指导、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及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共同承办的“会古通今——两岸唐三彩暨低温釉陶学术研讨会及两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举行。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李京文、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省台办副主任尚润泽、河南省博物院院长田凯,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廖桂英女士,以及两岸文博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古陶瓷及低温釉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刘曙光、陈爱兰、张誉腾、田凯等两岸文物界有关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这次展览通过发现唐三彩以及其窑址、人文情怀、异域风情、工艺风华等五个部分,展示了唐代洛阳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台北历史博物馆提供了10件文物来豫参展,其中有5件是于1949年运台原河南博物院的旧藏。
唐三彩作为中华珍贵文物的代表之一,距今已经1300多年的历史,是唐代艺术的精华,不仅是当时盛行的王公贵族的随葬品,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市场负有盛名,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的物品。本次参展作品为研究唐三彩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研究交流机会。“两岸唐三彩暨低温釉陶学术研讨会”为期2天,主要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工艺发展、社会研究等多维角度,对唐三彩与交趾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
这些文物的回家可谓“破冰之旅”、“开创之展”,展览及研讨会开创了收藏于台湾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历史文物首次来大陆公开展示的历史先河,标志着两岸文物交流展示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为两岸文物界的进一步良性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11月,河南博物院及河南省内的多家博物馆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各自挑选60件唐三彩文物精品,在台北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盛世风华——洛阳唐三彩特展”,以纪念台北历史博物馆建馆60周年。
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有着深厚而密切的历史渊源。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成立于1955年的台北历史博物馆主要是接收原河南博物馆的文物和日本战后所归还的文物而建立的以中国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在两岸姊妹博物馆馆藏文物方面,经过了抗战和国共内战后,在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保护下,有5678件历史文物保存下来,其中有5119件运抵台湾并保存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其余的559件留存大陆。1998年,在新建的河南博物院开放之际,两馆间开始建立了相互的联系,此后交往不断:2001年10月双方共同出版了《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一书;2003年5月,在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瑰宝重现——辉县甲乙二墓学术研究特展”。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两馆在豫台两地先后举办了“王朝秘宝——古中原考古文化展”、“三千大千世界——张大千书画作品展”、“海峡两岸——中原两周列国考古与文化研讨会”、“墨韵风华——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展”、“古韵新风——朱仙镇木版年画特展”以及客家文化展。两博物馆的交流合作走在了两岸文物交流的前列,更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典范。
“盛世风华——两岸唐三彩交流展”从2016年1月19日至3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中国台湾网、河南省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李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