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第八届中华文化快车”——北京“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在台湾基隆市安乐区中仑里社区举办来台湾后的最后一场演出。图为演出结束后嘉宾和演员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发)
中国台湾网11月5日北京讯 (记者 王怡然)笑脸,这是作为“第八届中华文化快车”快乐宝岛行随团记者的我一路所见;温暖,是两岸残障业机构和人士在扶助残疾人方面念兹在兹的努力给我的最深感受。
笑脸
人们都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微笑无疑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10月14日至22日,由北京市台办策划主办的京台文化交流活动、“第八届中华文化快车”携手北京“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飞赴台湾展开为期9天的演出交流。作为一名随行记者,一路走来,我看到的、遇到的都是笑脸。
笑脸首先来自艺术团的残疾演员,记得第一次跟艺术团接触是在秋雨淅沥的9月29日,那天跟随市台办和市残联的领导一起去审看节目,在艺术团的活动室,演员们表演了为赴台精心准备的节目,他们或盲、或聋、或肢体残缺,甚至智力障碍,但表演认真努力,让看演出的我心生不忍,甚至不敢抬头看他们表演,生怕自己脸上的同情伤害到他们的自尊。但是一路同行,我才知道自己的同情不仅可笑而且多余,艺术团的演员虽身有残疾但个个阳光开朗且素质优秀,在台湾5场演出,场场表演都获得巨大成功。
其次,笑脸来自台湾的普通民众,艺术团每到一地,都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捧场,“超赞”“很棒”,是我听到的最多赞美,记得10月17日晚在云林县斗六市那场演出,很多孩子都跑到前排蹲在地上拿手机不停地拍照,演出结束,一位热心观众还特地走来跟记者道别,说“欢迎你们再来台湾”。10月19日晚在苗栗市中正堂的那场演出,苗栗乡亲早早就在剧场外排起长队,让人又意外又惊喜。
北京市台办副主任高振生在活动结束后总结说:“此次活动深受台湾民众欢迎,活动展示了大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奋斗精神,更展示了大陆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爱、扶持,还反映出台湾广大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强精神、大爱之心的高度认同。”
一路走来,我视野所及,行之所至,遇见的张张笑脸,无疑是这句总结的最好注解。
温暖
演出,为台湾民众带去中华传统艺术精粹,并展现大陆残疾人励志向上的精神力量,是“第八届中华文化快车”的重要任务;学习,即学习台湾在扶残助残方面的良好经验是交流团的另一个重要使命。
参访过程中,在台北特殊教育学校、台湾喜憨儿制作料理餐厅和台湾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处处都能感受到人们对残障人士的温暖和爱心。
此行带着考察目的的市残联副理事长吕争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台湾扶残助残从软件方面来讲,服务理念做得好,人性化、细节化、类别化做得好;从硬件设施来看,如无障碍设施做得比较好。融合教育也做得比较好,台湾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残健融合,大陆近年也提出开展融合教育,但是有些健全孩子的家长不接受,这其实是认识问题,残健融合实际上是双赢的事情,首先,残疾孩子得到了健全孩子红领巾助残,健全孩子也在帮助残疾孩子的同时得到了德育的提高,人格更健全。”
据了解,我国现有残疾人8600万,相比健全人,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会遭遇更多困难,长期从事残疾人事业的艺术团团长穆剑志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台湾喜憨儿制作料理餐厅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其实我们也有类似做法,有很多企业和艺术团都是帮扶关系,艺术团是吃青春饭的,一旦到了不适合表演的年龄,我就会为他们选择第二职业或进行免费培训,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爬爬步步手工糖果店就已经帮我安排了几十人,他们的员工都是聋哑孩子。江苏南通的海迅集团,也有我们的孩子在那里就业。残疾人太难了,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
海峡两岸正是有了像台北特殊教育学校这些机构,以及吕争鸣和穆剑志这些人士的努力,两岸的残疾人才能乐观、有尊严地生活工作,并在社会上感受到温暖。
9天行程,短暂而快乐,笑容沟通了两岸民众的感情,演出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认同,学习交流增长了两岸残障业人士的见识,更温暖了两岸民众的心灵。(完)
[责任编辑:李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