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周钟瑄:贵州开台第一人 功绩流芳三百载

2014-11-05 15:44:00
来源:贵阳日报
字号

周钟瑄的墓碑位于青岩与惠水交界处

  周钟瑄的墓碑位于青岩与惠水交界处。

黔陶乡骑龙村周氏祠堂遗址亟待修缮。

  黔陶乡骑龙村周氏祠堂遗址亟待修缮。

台湾嘉义城隍庙所供奉的周钟瑄神像。

  台湾嘉义城隍庙所供奉的周钟瑄神像。

  新闻背景:

  昨日,台湾嘉义市参访团来筑将进行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活动。他们此行,实现了贵阳与嘉义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互访,对于进一步搭建起贵阳与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平台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9月13日,贵阳群众文化参访团应邀参加了“贵阳·嘉义情系三世纪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台湾海峡两岸友好交流协会及嘉义市各界人士为纪念贵阳人周钟瑄开台三百年而举办。在参加了“周钟瑄纪念活动”、“贵州·贵阳风光摄影展”、“两岸文史交流座谈”等系列活动后,贵阳群众文化参访团向嘉义同胞正式发出了“来筑进行文化回访”的邀请。

  贵阳与嘉义相距遥遥千里,却牵手启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之旅。将两地关联起来的,正是300年前贵州开台第一人——周钟瑄。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有关文史研究工作者及周氏后人,辑录相关史料,踏访周钟瑄遗迹,仿佛穿越300年时光真实地触摸到了这位贵阳先贤的事迹。

  三百年前贵阳人 台湾同胞尊为“神”

  在台湾嘉义市,有一处自创建以来就没有断过香火的三百年城隍古庙。古庙中不仅供奉着城隍、妈祖等诸多神像,其正殿一直供奉着一尊镇庙之宝——周钟瑄神像。

  不仅如此,2006年起,嘉义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周钟瑄纪念日”,每年举行秋祭大典、“周钟瑄论坛”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以缅怀这位来自贵州贵阳的清康熙年间诸罗县令。

  而在千里之外的周钟瑄家乡——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具有两百五十余年历史的清代周钟瑄墓,以及周氏祠堂遗址,也印证了这位贵阳先贤在骑龙村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周钟瑄,何许人也?他如何会在台湾走上“神坛”并被祭祀三百年?回答这个问题,须先回顾周钟瑄的生平事迹。

  由花溪区统战部和区政协文史宣传学习委员会提供的文字资料显示——

  周钟瑄,清康熙十年(1671年)出生于贵州贵筑青岩骑龙寨(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他9岁丧母,11岁丧父,由叔父周奕云抚养成人,弱冠之年诗文崭露头角,闻名乡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举人。

  周钟瑄与清代著名学者周渔璜是叔侄关系,而作为叔辈的周钟瑄其实比周渔璜还要小六岁。因才华不相伯仲,两人曾被并称“二周”。

  周钟瑄步入仕途时间较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被选授福建邵武知县,之后继任台湾诸罗知县、山东高唐知州、吏部员外郎及郎中管台湾府事、湖北荆州知府等,历时30余载。

  周钟瑄为官三十年,政绩颇多,其中尤以其出任诸罗知县时,治理当时占台湾总面积三分之二的诸罗县政绩最为突出。

  他曾经两次赴台为官: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出任诸罗知县:康熙六十年,清朝廷平息台湾农民起义后,周钟瑄赴台安抚民众,他“宜宽以柔待之,未可操切”,给了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在台湾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周钟瑄在台湾的卓越贡献被载入史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台湾学者连横,在其所著的《台湾通史》里曾为周钟瑄列传,称其“性慈惠,为治识大体”。

  周钟瑄作为诸罗知县开发台湾的功绩,是海峡两岸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重点内容。综合各方观点,周钟瑄在台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他为当地赈灾、修学、创城、建庙、清税、兴水利、修志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有的功绩影响深远,绵延至今。比如,周钟瑄任内修建的水利工程道将圳,迄今仍对嘉南平原农田的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到任次年捐600余两俸禄修建的诸罗县(1774年更名为嘉义县)城隍庙,至今仍香火鼎盛。

  ——开发台湾农田水利的先驱

  据资料记载,周钟瑄任知县时,台湾诸罗县地广人稀,是一个待开辟的地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周钟瑄主持引八掌溪水,开道爷圳、将军圳(注:圳,不用筑堤,疏凿溪泉引水灌田的水利工程),修筑诸罗山大陂(注:陂,筑堤积蓄溪流、山泉的水,用以灌田的大型水利设施),灌溉诸罗田园,使当地粮食大幅增产。道爷圳、将军圳至今仍流经台湾嘉义市等三乡一市,为八掌溪水灌溉区域最大的水圳。

  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周钟瑄共助修埤圳32处,所开发的埤圳接近全台湾总数的一半,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期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参与捐钱捐粮,捐谷1800余石,捐银近百两,成为台湾开发农田水利的先驱。

  ——首开台湾少数民族的归化,增进民族团结

  1714年,周钟瑄到台时,史载诸罗县“无城郭,县署仅破屋,附县居民不满三十家,无庙亦无学”,“土不垦,无渠堰之利,所辖十八社,皆熟番(当地汉化的少数民族),间有种芝麻者,余多捕鹿为生”。

  面对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周钟瑄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不仅开渠堰,还给他们耕牛、种籽,农具。没过几年,当地荒土变成良田,实现粮食丰产。

  周钟瑄还修建县署、城楼、驿亭、木桥、县仓,并自费捐资重建文庙,修义学传播儒学,教少数民族同胞学说汉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聚居在距离县城三百里的大古柏山中的三千余名尚未汉化的少数民族同胞,其头领阿莫主动率部下山,周钟瑄选择地势平缓的田地给他们耕种安居,从此结束原始的游猎生活。

  ——主持编纂台湾最早的县志,留下重要研究史料

  周钟瑄一生好工诗文,史载其著有《读史摘要》、《遏云斋诗集》、《诸罗县志》、《生番归化记》等。其中,他于1716年主修的《诸罗县志》,是台湾最早的地方县志。其中,他以“按”或“论曰”等形式,写下了上万字关于对诸罗县政事务兴荣以及治国教化等方面的议论和建议。此外,该县志还图文并茂生动地记录了清康熙年间台湾诸罗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为后人研究当时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土著居民风俗、社会生活、部落组织等提供重要的资料参考。

  ——兴利除弊减民负,清官形象赢民心

  周钟瑄初入诸罗时,当地重苛如虎。老百姓每年要“孝敬”知县若干“花红银”,并由当地的“土目”、“通事”来包办,办事之人就层层勒索、盘剥、纳贿,各族百姓负担沉重。周钟瑄带头摒弃这些“孝敬”官员银两的陋规,并在县衙前刻文立碑,不准任何人违反。此外,他还革除了过去船只打造烙印挂号规费及渔船每月缴钱三百文等旧规,减轻了渔民的负担。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台湾知县余兆岳捉获一个姓刘的讼棍,后者捏造了一份上万人犯“从逆”之罪的名册,其中涉及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很多宦族富室之人。台湾知县余兆岳想向上级呈报邀功,周钟瑄知道后极力劝阻,并对刘某严加审讯,刘某最终供认名册是他捏造,方使真相大白。一场涉及三省上万人身家性命的大风波因为周钟瑄的智慧和胆识而得以消解。

  开发台湾的贵州功臣 一生仕途坎坷

  身为清官、好官,周钟瑄一生的官运并不畅通。

  雍正元年(1723年),他在台湾任内时,一位上司挟嫌报复,在朝廷参了他一本。于是,周钟瑄被解职离台,被不清不楚地“晾”起。直到雍正六年,才查明弹劾的罪名纯属子虚乌有。雍正皇帝了解周钟瑄治理台湾的作为后,在圆明园亲自召见了他,当即派他到湖北荆州当知府。

  在荆州因平反冤案被百姓誉为“铁面阎罗”、因毁家修堤被百姓立“周公堤”石碑的周钟瑄,却于乾隆八年(1743年)“以荆关税务耗米案被议”,在72岁高龄被“发往军台(清代边疆邮驿)效力”。他离开荆州后,当地百姓却为这位清官塑像建立“周公祠”。1744年,朝廷批准周钟瑄的儿子德明代父戍边,他才得以回到贵筑青岩老家安养晚年,直到92岁高龄去世。

  虽然为民辛劳、仕途坎坷,周钟瑄以“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我生平得力在此”,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总结。

  珍贵遗迹见证周钟瑄在筑岁月 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30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故人故事犹在眼前。为寻访周钟瑄遗迹,日前,本报记者与花溪区统战部副部长、区台办主任陈玉和,区政协文史宣传学习委员会主任郭霞前往黔陶骑龙村。

  眼下正逢秋收好景。田野里、农舍旁,堆积着一捆捆刚收割下来的香葱嫩姜。300多年风雨洗礼,骑龙村已发展成为特色农业种植基地。而周钟瑄的后人在这个小村庄中已绵延至第18代。

  贵阳人熟知黔陶骑龙村,不是因为周钟瑄,而是与他同出一门的侄辈——清初著名学者周渔璜。周渔璜的“桐埜书屋”曾被许多人访古,周钟瑄的遗迹却珍稀难觅。

  周钟瑄的第16代传人周谷伦,一生务农,现年80岁,与两个儿子周志新、周志荣同住一村。与记者交谈中,他们对于先祖周钟瑄开发台湾的功绩并不十分清楚,只是从前辈“摆古”中,得知先祖是一个好官、清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场大火烧毁了周家祖屋以及祖辈传下来的大量古籍书。2007年10月,台湾嘉义市道将圳文化学会理事长杨清梁一行4人前来拜谒周钟瑄故里,周谷伦和儿孙们才知道先祖塑像在台湾已经被祭祀了三百年。

  周氏宗祠遗址就在周家二层砖楼的旁边,与著名的“桐埜书屋”相距不远,由于年代久远、疏于修缮等原因,这座建筑物仅剩下三间破败倾斜的木质结构黑瓦房。

  据介绍,周氏宗祠原本是门窗雕花、有厢房和走廊,解放前还有专门的田土收成供养宗祠,厢房也曾用作村里的私塾。然而,经历过“破四旧”及“文革”,宗祠旧日风貌早已不在。我们眼前所见,只是一座堆放杂物的破败危房,修缮工作无法依靠周氏后人之力完成。一块写着周钟瑄名字的木制牌位,被置于祠堂遗址一角,只有每年清明节和农历10月15日,周家后人会在此进行祭拜。

  从骑龙村向惠水方向前行至贵阳与惠水的交界处,有一处叫金鸡坡的山坡。周氏后人周志新,拿出随身携带的镰刀在长满荆棘与杂草的山坡上为我们开出一条路。至半山腰处,扒开一丛结满野板栗的树枝,周钟瑄的墓赫然在目。

  这座有200余年历史的清代古墓高约1.5米,墓径约4米,用1米高石块包坟封土。白绵石制成的墓碑上方被雕刻成屋脊瓦的样子。风化得厉害的石碑面上,隐约可见右方刻着“考恩官贵峰周公”,左方刻着“妣孺人周母方氏”,碑面中间从上至下刻着“明”、“墓”二字。

  周志新告诉我们,金鸡坡上的周氏家族古墓共20余座。按照家族规定,所有的墓碑上都不刻逝者姓名。因此,周钟瑄的墓碑也是一块“无名碑”。但通过代代相传,周家后人都知道先祖周钟瑄墓地的确切位置。“无名碑”没能阻挡住盗墓者的入侵,在过去的岁月中,盗墓者已将20多座周氏古墓全部掘开,周钟瑄的墓也未能幸免。

  同去的郭霞告诉记者,骑龙村现有的主要历史文化遗址,除了“桐埜书屋”、周渔璜墓保护完好外,周氏宗祠、周钟瑄墓、周渔璜故居都亟待修缮。

  据介绍,2012年6月至8月,花溪区政协文史宣传学习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和文史工作者,对黔陶骑龙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并于去年提交了2500多字的《保护黔陶骑龙村历史文化资源》提案。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中建议,在逐步修复历史遗迹的同时,应把这里的历史文化纳入青岩古镇的整体保护和修葺,以增添古镇文化内涵。目前,周钟瑄墓地已经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逐级申请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有识之士还建议:要利用好贵阳与嘉义两地学者对周钟瑄进行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影响力,打造海峡两岸文化经济发展交流的平台,让嘉义与贵阳的牵手走得更好更远。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