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花莲情载两岸 马山壮族会鼓落户台湾花莲
中国台湾网8月1日讯 七月花莲,瓜果飘香,七星潭畔,鼓声欢动。7月30日上午10:30,广西南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卫率南宁市经贸文化、马山壮族会鼓和宾阳彩架3个交流团50名团员,与台湾花莲县新城乡乡长钱自立带领的100多名花莲同胞,共同举办南宁(马山宾阳)——花莲(新城乡)文化交流活动暨马山壮族会鼓赠鼓仪式。10面精心制作的马山壮族会鼓漂洋过海落户花莲,传颂出一段“‘鼓’舞花莲,情载两岸”的佳话。
一刀一凿见真情
马山会鼓的鼓身制作十分讲究,根据鼓的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整段原木,挖去中间的木心制成而成。会鼓的鼓壁厚薄全由手工艺人凭经验掌握,全程都是纯手工制作,先用短凿刀开口、中凿刀凿深,再用大凿刀凿穿、弧形凿刀把鼓内壁刮成弧形,最后再用小刨刀把内壁刨光滑,鼓的外壁也要用大刨刀刨成光滑的弧形并打磨上漆,十分费工费力。会鼓的鼓面是用整张上好的黄牛皮经特殊工艺晒干后,蒙在鼓身的两个端口,靠竹篾、铁丝的拉伸来调节松紧。调音是会鼓制作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需反复调试对比才能定型。
这次赠送花莲的10面马山会鼓,寓意“十全十美”,全部出自马山县白兴镇兴华村合灶屯的制鼓老艺人蓝庆杨之手。他是制作马山会鼓的第二十代传人,是马山县现有的20多位制鼓艺人中数一数二的高手。蓝庆杨从小学打鼓,为了继承会鼓文化和改善会鼓音质,不断摸索制鼓技艺,使马山会鼓由以前的单一音色发展为现在的多层次音色。蓝庆杨表示,做鼓要有工匠精神,为保证质量,一年只制50面鼓。听说这批鼓是赠送给台湾花莲同胞的礼物,他不辞辛劳,多次到外地寻找上乘的木料,最后选中了生长时间较长、木质较坚硬的樟木作为制鼓原料。赠给台湾花莲的10面壮族会鼓,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1米、高1.2米,最小的直径0.5米、高0.8米,全都是蓝庆杨一刀一刀开凿、一刨一刨刨制、一次一次调音,历经8道工序、花费近两个月时间制作而成。10面会鼓,凝聚了老艺人的心血,饱含着南宁壮乡同胞的款款深情,成为了见证邕花两地友谊的信物。
一言一行显真爱
在赠鼓仪式上,张卫对花莲县邀请南宁市交流团参加“丰年节”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南宁市民俗文化和马山壮族会鼓传统,希望双方以两地优秀文化交流为契机,强化文化、农业、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增进感情、加深了解,实现互利双赢。
钱自立对携马山壮族会鼓而来的南宁市交流团表示欢迎。他表示,马山县把“文化三宝”之一的壮族会鼓赠送给花莲县和新城乡,体现了南宁壮乡同胞对花莲同胞的深情厚意,花莲同胞将把这份情意铭记心中。希望双方籍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两地文化和经贸等方面的交流。
当天,花莲县用阿美族热情洋溢的迎宾舞和威武雄壮的鼓阵欢迎远道面来的南宁壮乡同胞,首次来到台湾的马山山城壮鼓队则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壮族基本鼓谱《壮族大鼓》和《壮族舞龙大鼓》,会鼓在美丽的花莲擂响,敲出了喜庆和欢乐,舞出了壮乡人民的情意和祝福。台上,邕花两地演员同台竞技,互相切磋技艺,用精彩的表演抒发彼此的感激之情;台下,邕花两地同胞看得如痴如醉,深深为演员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掌声和笑声交织,幸福和快乐四溢,赠鼓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一招一式是真功
马山人民世代不断演绎会鼓风情,从古代单纯的鼓器和单调的“咚咚”鼓声,逐渐演变成以鼓为主,锣、钗等器乐配合的百变鼓声。会鼓曲牌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众人协作,节奏整齐,鼓声浑厚,气势磅礴,展现出马山壮族同胞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马山山城壮鼓队于2011年1月组建,现有队员108人,队员来自于社会各界人士,此次赴台参加交流活动的16名队员,均是百里挑一的好手,技艺精湛,多次参加过大型活动表演。当天,壮鼓队员们手把手地向新城乡鼓队和现场观众传授会鼓打鼓技艺。观众们跃跃欲试,都想亲自体验独具魅力的壮鼓神韵。壮鼓队员们耐心细致地一遍遍示范,直到教会为止。两位壮乡小鼓手韦宏华、谭佳怡也不怯场,现场当起了小老师,一招一式十分内行,引来观众无数。
活动结束了,花莲同胞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花莲新城乡北埔树林脚社区鼓队的吴丽玉表示,马山会鼓的打鼓技法博大精深,鼓谱丰富,鼓声层次感和音色靓丽。这次活动对推动花莲县的鼓文化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台湾网广西南宁市台办通讯员 黄旭升 董彬)
相关资料:
壮族会鼓介绍:壮族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30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正式授予马山县“中国会鼓之乡”称号。马山会鼓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开幕式上展演,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