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面鼓见证两岸“亲”
新华社台北7月31日电 题:一面鼓见证两岸“亲”
新华社记者 王小鹏 刘刚
31日上午,9岁的广西马山壮族会鼓鼓手韦宏华随南宁经贸文化交流团结束了台湾花莲之行,陪伴他前来演出的一面马山会鼓却留在了当地。
30日晚,韦宏华和他所在的广西南宁市马山壮鼓队首次在台湾花莲县新城乡联合丰年祭上表演了节目。表演结束后,交流团将包括韦宏华的小鼓在内的10面马山壮族会鼓分别赠送给花莲县和新城乡。
马山壮族会鼓始于宋代,相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主要乐器有鼓、锣、钗等,主角是鼓,用樟木、榕枫等原木挖成空心做成鼓壳,用牛皮做为鼓面,再用坚韧的生竹篾两边拉紧而成。
会鼓声音浑圆厚重、铿锵有力,不仅深受当地壮族群众喜爱,还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开幕式上展演。
像很多马山县壮族男孩一样,韦宏华很小就开始学习击鼓技巧。别看他年纪不大,是这次演出阵容中最小的鼓手,但是习鼓也有6年多,算是“资深”演员了。
演出开始前,他一边欣赏台湾少数民族欢快的集体舞蹈,一边在场边的草丛上练习压腿。“说实话,还是有点紧张。”他说,“不过,我会像在家乡一样用力击鼓。”
这是韦宏华第一次来台湾表演节目,也是马山壮族会鼓第一次在花莲的丰年祭期间展演。2014年,同样来自南宁的宾阳彩架队曾参加了花莲县联合丰年祭。今年,宾阳彩架队与马山壮鼓队联袂表演《壮乡鼓韵庆丰年》,鼓声响彻夜空,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
看完会鼓表演后,“原班人马”舞队队长王慧英告诉记者,马山壮族会鼓表演可谓“一鸣惊人”,能给人“震撼”和“喜乐”。她说,南宁和花莲两地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学习、交流。
马山壮族会鼓被壮族人民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功用与花莲丰年祭的主题相契合。
近年来,广西南宁市与台湾花莲县保持着多层面的密切交流。花莲的少数民族节目经常到南宁“串门”,而南宁也经常派团到花莲交流。王慧英的舞队就已多次赴南宁参加演出,她计划今年再去一趟。
正是在两地热络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花莲有关部门“相中”了马山壮族会鼓。
花莲新城乡的丰年祭颇有名气,每年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摩。但是,在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的传统祭典上,当地人制作的木鼓敲起来显得有点“沉闷”,他们渴望有一面能够激动人心的大鼓。
今年年初的一次两地交流活动上,花莲有关部门与南宁市进行了商谈,双方一拍即合,马山壮族会鼓于是亮相著名景点七星潭,成为新城乡今年联合丰年祭的又一个亮点。
南宁市的慷慨感动了花莲民众。新城乡乡长钱自立说,以后举办丰年祭,再也不用为鼓声不够浑厚这件事发愁了。这些留下来的会鼓将推动两地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使两地民众有“一家亲,一家人”的感觉。
南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卫在30日举行的赠鼓仪式上表示,两地同胞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心意是相同的,两岸同宗同源的同胞情谊是任何力量割舍不断的,希望这些会鼓能够成为联系两地的纽带,为花莲的节庆活动增光添彩。他希望,两地以优秀文化交流为契机,增进感情、加深了解、加强合作。
临出发时,韦宏华说他还是有点舍不得那面鼓。“不过,能把自己敲过的鼓分享给台湾的小朋友,真的很开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