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山乡亲2014年返乡交流侧记: 乡情满岐江

时间:2014-09-26 16: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岐江,从中山城区穿行而过,默默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山人的河流。中山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在其心中,永远都会记得那条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母亲河。2014年9月14—18日,台北市中山同乡会理事长李宁远先生率台湾中山乡亲一行40人返乡省亲交流。返乡期间,他们用一言一行诠释着自己对家乡母亲河的那份历久不衰的思念。

  乡音依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来描述台湾中山乡亲这次组团返乡,再贴切不过。从机场出来刚一上车,许多乡亲就用带家乡口音的粤语和我们打招呼、问好。在三角镇参观时,当地一工作人员为乡亲用普通话作介绍时,由于普通话不灵光,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请他用粤语介绍。几天下来,我和同事开玩笑说,这个省亲团像是广东的团,不是台湾的团。从交谈中得知,大多乡亲为了保持对家乡那份记忆,坚持讲粤语。台北市中山同乡会理事长李宁远,祖籍中山沙溪,1949年之前就去了台湾,由于平时讲粤语的机会少,出门在外的时候,见到家乡人,就主动用家乡的粤语和别人交流。他说,和家乡人讲家乡话,一是亲切,二是可以保持家乡话不退色。80高龄的林连柄先生,祖籍中山大涌,当得知市台务局局长林庆和与他是同乡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马上用熟练的隆都话(大涌地方方言)拉起家常。吴祖田,父亲是中山沙溪,母亲是四川人,为了那份家乡的记忆,他既会讲粤语,也会说四川话。

  亲情依旧

  “付科,还能再增加一位乡亲吗?”台北市中山同乡会总干事徐建成先生直接打长途电话咨询负责省亲团返乡筹备工作的市台务局工作人员说:“我知道现在临时增加人员,你们多有不便,请多多照顾”。在这次筹备和接待台湾中山乡亲返乡省亲交流的工作中,我能深切地体会到台湾中山乡亲的那种浓浓亲情。就拿徐先生打电话咨询增加人员一事来说,通过这次接触徐先生,感觉徐先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不是轻易求人的人。原来那位乡亲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暂时不能确定能不能来,但又十分想回家乡看看,当确定能参加的时候,已经是出发前的前两天。徐先生看到那位乡亲返乡心切,心生恻隐之心,就搁下“面子”请我们“帮忙”了。在缅甸出生,16岁移居台湾,从未踏足故土的林连柄先生,家乡的情况只通过澳门的姐姐了解而略知一二,此次携夫人一同返乡,只想一了多年的夙愿。一桩夙愿刚了,新的心愿又生。而当看到家乡的发展进步后,他兴奋地告诉市台务局林局长说,决定选择适合的时间,组织家族省亲团,把9名儿女、16名孙子一起带回故乡走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怎样的。另外,由于中山期间日程安排的比较紧凑,台湾的中山乡亲都见缝插针安排与中山亲人见面。郑志榕、郑志美姐妹俩儿一到酒店,就马上联系其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张家边濠头村的亲友;欧亚夫妇在参观古镇时,约上在古镇的堂兄见面,祭拜了祖屋,也拿到了族谱,非常开心,一见到我们就说:“这是我们家的族谱。”陈伟民先生把在台湾带来的一箱礼物专门请假给中山的亲友送去,在谈起自己此次返乡的感受时,陈伟民激动到哽咽难语。

  乡情依旧

  “家乡变化太大了,可谓日新月异。”台北市中山同乡会理事长李宁远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心情说,我经常来中山、来大陆,每次来都能感受他的变化,其实作为祖籍中山的台湾人,我们虽然生活、工作在台湾,但心里却不时牵挂家乡的一切。这次返乡,从大涌镇红木到古镇镇灯饰,从三乡镇新貌到民众镇民生事业发展,还有承载中山未来发展的战略平台——翠亨新区的规划建设,一路走来,感受到家乡全面的发展进步。其中最让台湾中山乡亲感怀的是,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在参观三角镇福隆泵站后,台湾中山乡亲啧啧称赞,一个经济发展并不富裕的镇,能拿出1亿元资金兴建水泵站,足以说明家乡对民生事业的高度重视。有的乡亲认为,大陆政治制度其实有很多优势,能集中精力办大事,就说三角镇建这个水泵站,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层决策,恐怕难以建成。尤其是四川汶川地震重建、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重建,都是短短二、三年,一座座新城镇就拔地而起,这种魄力、这种速度、这种凝聚力,是台湾乃至全世界所谓民主社会难以媲美和企及的。从乡亲的每一句话语中,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真挚关切。

  台湾中山乡亲在中山的最后一个晚上,当副团长李昭民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着《我的祖国》的那一刻,岐江河畔充满浓浓乡情味道。(中山市台务局)

分享到:
编辑:雍紫薇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