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了,真没想到能再次回到汕头,回到父辈祖籍地,总算替父亲圆了多年的心愿。”日前,带领台湾侨光科技大学30多位师生来汕参加“粤台青年文化周——潮汕文化体验营活动”的陈伯涛博士回乡寻根。在下榻的酒店,陈伯涛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自己心中的家乡情结。在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光阴荏苒后,祖籍潮阳的他再次踏足故土,心中无限感慨。
香港出生台湾成长,却能讲一口地道的潮州话
“你好!我是潮汕人。”一见面,陈伯涛博士便用潮语与记者打招呼。“潮人不管去到哪里,乡音乡情永不改变。”这句话真不假,年逾古稀的陈伯涛博士说的是一口地道的潮州话。交谈中,陈伯涛大多时候讲普通话,偶尔夹杂英文单词,说起家乡的印象,用的则是潮州话。让记者颇为惊讶的是,除了童年常听父亲母亲讲潮语外,成年后,陈伯涛的生活工作中几乎没有潮语语境,更别提交流对象,但家乡的语言却在他的脑海中深深扎了根。陈伯涛告诉记者,这些天到潮阳的多所学校、风景区参观,他张口就说潮州话,当地人一听就分辨出是“潮阳口音”。
据了解,陈伯涛的父亲陈积中祖籍潮阳,母亲祖籍普宁。1941年,陈伯涛在香港出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伯涛在母亲的带领下,从广西桂林回到汕头。1948年,年仅7岁的陈伯涛跟着父母乘船到台湾。后来,他在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又到美国深造、工作。多年以后,才回到台湾接任父亲创办的侨光科技大学,如今是该校董事会董事长。
童年难忘鱼丸虾枣,父亲宴客常请大厨做潮菜
“小时候,父亲在家里经常说潮语,我就默默记在心中,有时父亲宴客也有潮菜,我就学菜名。”陈伯涛头发已然斑白,精神却十分矍铄,一副学者风范。至今还能说流利的潮语,他坦言要归功于潮菜。
“父亲对潮菜情有独钟。”说起潮菜,陈伯涛嘴角微微上扬,似边回忆边回味。他说,到台湾以后,父亲每每宴请亲朋好友,总要请来一位姓“马”的大厨,做上几道传统潮菜。
在陈伯涛的印象中,有卤鹅、清蒸海鱼、生炊膏蟹、橄榄菜、菜脯、芋泥等美味佳肴,最让他念念不忘的,则是鱼丸和虾枣。“在台湾的时候,总是听说潮菜十分美味,几十年没有品尝到家乡的味道了,真希望这一次能够有机会多尝一尝。”陈伯涛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潮菜的味道,食材货真价实,配料丰富多彩,新鲜营养,很适合养生。
海景酒店勾起回忆,最深印象是到礐石钻山洞
在陈伯涛博士下榻的酒店房间,有一个全海景景观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海对岸礐石山上的飘然亭,夜晚灯饰闪烁。
采访中,陈伯涛问记者“海的对岸是不是礐石山”。等到记者肯定的回答后,他站立在窗台前看了一会后,对记者娓娓道来:“这是他童年住在汕头时玩耍过的地方,当时礐石山上有许多山洞,他在山洞里钻来钻去,觉得很好玩。”而礐石山也成为了陈伯涛对在汕头生活那段时间的唯一印象。“其他的情景都不记得了,只剩这一点回忆,再次看到礐石山,倍感亲切。”陈伯涛说。
“六都”“侨光”皆有“弼臣楼” 返乡参观父亲母校感慨良多
住过汕头,却从来没有去过祖籍地的陈伯涛这次来汕终于首次回乡。“我印象中老家是‘汕门’,但这一次去到潮阳,当地人告诉我,‘汕门’是很久前的村落,村里的人大多姓‘郑’,而我姓‘陈’,当地人猜测,我父亲祖籍地应该是如今的潮南区陈店镇。”陈伯涛说。
虽未能确定究竟“陈店”是否他的老家,但他父亲就读过“六都中学”却是千真万确的。1964年,父亲陈积中在台湾创办高等院校,取名“侨光”,英文名字是“华侨”的意思,就是为了表达对六都中学同窗陈弼臣、黄雁阁支持赞助办校的感激之情。
此次来汕,陈伯涛专程到六都中学参观访问,在校内,他看到了“弼臣体育馆”,而台湾的侨光科技大学也有一座“弼臣楼”。看到父辈学习生活过的足迹,陈伯涛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希望汕台空中直航 力促两地教育合作责无旁贷
来汕短短四天,陈伯涛博士坦言对这次寻根之旅倍感珍惜,除了寻根,更重要的是希望有机会促成汕台两地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他将责无旁贷。
陈伯涛这一次是从台中乘飞机到厦门,后转大巴来汕,离汕则是到香港中转回台湾。“希望下次来汕头时,这里已经开通与台湾的空中直航,往来方便,合作也将更顺畅。”陈伯涛由衷希望,汕台两地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更密切,互动方式更多元化。(中国台湾网、汕头市台办、汕头都市报记者方晓旻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