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台湾网9月8日梅州消息(作者 刘惠月) 客属电台协作网的台湾成员台代表在深圳惊叹连连!从古朴沧桑的古城大鹏,到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从古老的海边渔歌,到现代的高新技术,台湾媒体记者走进深圳,亲身体验深圳的古老与现代。一起来看《台媒的深圳印象》。
本文作者刘惠月(你好台湾网图)
刘惠月,台湾宝岛客家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曾在客家语言、文学等方面获得过多个奖项。
宜古宜今-深圳行
深圳夜景(你好台湾网图)
2016年8月24日下午,当我跟着台湾媒体记者一行10人,踏上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蜂巢”状玻璃光反射下的地板,再搭上接机巴士,我知道接下来两天的“两岸电台加盟客属电台协作网暨大鹏印象两岸媒体体验行”已经开始了。从机场到大梅沙的路上,央广《客家天地》栏目组的朋友们耐心地与巴士师傅沟通,让原本只绕深圳外环道路的巴士,特地穿过交通繁忙的深圳市区,为的是让我们亲眼目睹深圳市区国际化大型建设及特色旅游点。当巴士行经深南大道,一幢幢高楼大厦映入眼帘,感觉像游花城般,让人目不暇接,我想这肯定会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深圳体验行”。
发现深圳的古老,是从大鹏所城开始
大鹏所城城墙上(你好台湾网图)
25日上午,两岸媒体来到深圳最具古老历史的大鹏所城参访。彼时,大鹏所城博物馆馆长早早等候在南城门前恭候两岸媒体的到来,经过热切招呼后,他便带领众人穿过厚实又雄伟的古城门,一一向向众人介绍着大鹏所城的前世今生。城门,是古城的要塞机关,听馆长说这是昔日面海迎敌之用,经多年风霜雪雨已显斑驳,如今成为了游客进入古城游玩的正门。城墙高6米、长1200米,由山麻石、青石砖砌成。进门穿过窄街小巷的石板路,左转就可上南门城楼参观,城楼上安插多面旗帜、士兵铜像以及炮弹的痕迹,站在城门上俯看近十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显得鳞次栉比,古色古香,时间彷佛瞬间静止了,一切都停留在明朝时期。馆长在此讲古、话人生,令人无限思古悠情……
两岸媒体记者参访大鹏所城博物馆(你好台湾网图)
何谓“所城”,在听了馆长的介绍后,让人就好像读了一部深圳历史一样。“所城”是明朝廷为屯兵边疆而建立的一种军事机构。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为抗击倭寇而设立,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简称“大鹏所城”。深圳今天的简称“鹏城”即源于此。因为大鹏所城面朝南海,为了抵御台风侵袭,便将房屋设计得低矮且布局紧凑。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所城也是鸦片战争抗击英帝国主义的根据点之一。而何又为“千户城”呢?据馆长介绍,大鹏所城为军事要塞,守军一千余人,“千户城”因而得名。其守辖区域东起大亚湾,西至珠江口正中间的老万山,守御四百里海防线。
与当地歌者合影(你好台湾网图)
紧接着,馆长又陆续带领我们参观了大鹏古城博物馆、赖恩爵振威将军第。馆长娓娓道来赖恩爵“一门五将”保家卫民故事。再走过左堂古井、五十年代重建的大鹏粮仓,来到南门前的街道。居民在门口卖纪念品和小吃。最后,两岸媒体记者还戴上大鹏传统凉帽,跟着当地歌者唱起了大鹏渔歌,又称“千音”。这里与印象中的深圳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令人印象深刻,真想安安静静停留,沉浸在这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中。
发现深圳的科技文明,是从华大基因开始
两岸媒体记者参访华大基因博物馆(你好台湾网图)
告别了大鹏所城,两岸媒体记者们来到了拥有现代科技的华大基因,一家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机构,涉及人类、医学、农业、畜牧、濒危动物保护等分子遗传层面的科技研究,以学、研、用为主要科研方式。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全球农业的“挪亚方舟”是挪威政府在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建造的贮藏库。而华大基因也体会到这个工程的重要性。我好奇询问华大基因解说经理有关种子库建造的情况,得知目前华大基因首座国家基因库仍在试运行,更得知其是由生物多样性库、农业种子库、疾病库和数据库组成的综合库。对华大基因拥有世界如此先进的工程技术,两岸媒体记者纷纷感叹“不虚此行”、“大开眼界”。
海岸、沙滩是一条连接深圳的古与新的温柔线
晚上在大梅沙海滩(你好台湾网图)
深圳的古与今、传统与科技,跳脱太大了,该如何做个缓颊呢?最后一夜,我与台湾的媒体记者们由下榻的大梅沙海景酒店,穿过拥挤的马路,来到对岸的大梅沙海滨公园。我们从没收票的闸门发现这是个免费开放的公园,所以24小时都有爱玩水的泳客在此玩水,过夜的市民在沙滩上铺一张凉席就可以在海边待一整夜。从阳光到月光,从玩沙的小孩到比基尼女郎,细粒的沙似乎来者不拒,而我们也在沙滩上留下毕生难忘的脚印。深夜人潮拥挤的海景,台湾似乎只有在南部的垦丁海域才能与之相媲美。而大梅沙海滨公园所属的大鹏半岛属国家地质公园,听说有五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沙滩,我第一次到大陆定居的想法,是由软绵绵的大梅沙海滨公园开始。这次深圳行,不论是大鹏所城传统的时代烙印,抑或是华大基因的前卫基因工程印象,宜古宜今深圳行,古今的不冲突,分外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