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并蒂好相攀——两岸中山大学加强合作共同传承“中山精神”
新华社广州11月16日电(记者陈寂 郑天虹)一个在广州珠江南岸,一个在高雄西子湾边——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坐拥不同风景的两岸中山大学迎来了共同的校庆日。
一样的校名、一样的校训与相近的校歌,渊源深厚的两岸中山大学共同继承着“中山精神”,在频繁的校际互访、学术交流和学生交往中,姊妹校情谊日渐加深,并携手迈向国际一流学府。
“兰竹芳馨不等闲,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开怀抱,莫谓分居彼此山。”2010年,高雄中山大学时任校长杨弘敦到访广州中山大学,吟出郑板桥名诗,而这些诗句浓缩了两校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1924年,孙中山将广州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以感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1979年,中山大学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此次中国高校代表团出访,获得当时大量海外媒体报道,这些报道也在台湾产生了影响。在台的众多中大校友有感于此,产生了在台湾设立一所中山大学,因应台湾社会对高等教育之需的念头。1980年,高雄中山大学创建于高雄西子湾,并以孙中山诞辰日11月12日作为校庆日。
“两校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高层间的互访,此后学生团体间逐渐展开互访。”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告诉记者。
2010年,两岸中山大学等主办了“2010海峡两岸中山论坛”,期间两校达成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共识,并表示将共同筹募发展基金,支持两校的学术交流。
此后,在诸多两岸青年学子交流活动中,都活跃着两校学生的身影。
2014年,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9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两岸中山大学的乐团倾力演出,曲目全部为历届校友的经典作品,两岸中大学子在动听的旋律中共襄盛举。
在当晚响起的歌曲中,包括音乐家黄友棣的《杜鹃花》。中大校友黄友棣2010年离世,其身后为中山大学留下一段“69年还书记”的感人故事。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图书馆奉命搬迁,先入云南澄江,后转入粤北坪石。黄友棣于1944年从图书馆借出《格罗夫氏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一套五册。此后,他曾两次试图归还,但颠沛流离中始终未能如愿,辞典后随他辗转香港、台湾。1998年,他将辞典赠予高雄中山大学图书馆典藏。
2013年,该辞典在两校共同努力下,由高雄中山大学移交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终于了去黄友棣的遗愿。“这段故事,见证了校友黄友棣的完美品德和高雄、广州两地中山大学的深厚友谊。”程焕文说,当年10月,中大图书馆将杜鹃花定为馆花,恰与黄友棣名作《杜鹃花》同名。
今年适逢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广州中山大学成立92年来首次将孙中山手书的校训影印复制,并重印了首任校长邹鲁手书的《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和《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后记》碑帖原拓本2册。今年,高雄中山大学也以一场活力十足的运动大会庆祝建校36周年。
本月23至25日,广州中山大学将以东道主身份,邀请高雄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的代表,在“山海论坛”上就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等10个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共商合作大计。这个由两岸中大和厦门大学共同发起的论坛,从2011年开始在三校间轮流主办,旨在开拓未来校际间的合作机会。
据广州中山大学统计,从2011年9月开始,每年约有200名学生赴台湾包括高雄中山大学在内的高等学府交换学习或参与短期交流项目,同时接收约80名台方交换生到该校就读。截至今年11月,该校有212名在校台湾学生。
广州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和台湾地区高校的合作向更深、更广方向推进,为两岸教育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的形成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