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五中有座“农校纪念亭”
饶平县第五中学座落于该县中部山区的浮山圩北侧,背倚群山。这里,饶平人民的母亲河沿圩集由北向南蜿蜒环绕,奔流入海。五中校园内翠竹苍松,紫荆花开。70多年前,张竞生博士手栽的南洋杉已成擎天大树,直指云天;校道操场边,一株株当年引种的台湾相思树枝繁叶壮,仿佛深情地向人们诉说着岁月追梦的沧桑。五中校园南隅纪念园,“农校纪念亭”一亭巍然矗立;园内绿树婆娑,丹桂飘香。沿着园内卵石铺就的园道漫步,亭之东隅,北大教授、哲学博士、农校校长张竞生先生铜像安然静宓,老人目光深邃,慈祥和蔼,温文亲切,久久注视着前方……
饶平五中是该县中部山区的一所完全中学,建立于1957年,现在校学生近3000人。校园内缘何建起“农校纪念亭”?翻开饶平县志,细读五中“农校纪念亭”碑记,人们便可真切了解浮山农校与饶平五中的前缘今生,知道饶平五中与农校一段鮮为人知的珍贵历史。
据《饶平县志》记载:浮山农校全称为“饶平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始创于1942年,1948年停办。浮山农校校址浮山圩北营盘山就是现在五中的校址,当年农校校长就是粤东民国时期首位留洋哲学博士、北大教授、大名鼎鼎的张竞生。可以说,浮山农校便是现在饶平县第五中学之前身。70多年前,在环境恶劣、乡村条件极端艰苦落后的状况下,时为广东省实业督办的张竞生怀揣实业救国梦想,凭着自身的威望,在家乡执著开展“复兴农村实验活动”中,为启迪民智推广农业科技,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办成了这所专事传播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农业职业学校。张竞生认为,振兴农村当兴办学校“启迪民智”,利用山利发展农村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农民,使农民学会农业职业技术,掌握一技之长。70多年前,张竞生便有着这样的睿智和发展眼光,不得不让今人为之叹服!与当今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饶平县志》简略记叙饶平“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办学经过:“该校于民国31年(1942年)由张竞生创办,校址在浮山圩北侧营盘山,以租借楼房为校舍,办学经费采用发荣誉戏票的办法,筹措总额国币1万元,每月由县政府拨10担稻谷作为学校开支,以后由省市增拨国币2000元补充办学经费,民国34年冬由辛列明接任校长,不足半年,因经费困难而辞职,次年9月再次请张竞生为校长,并将学校迁往大东村租用民房祠堂办学,一切校务由黄连欣代理。民国37年,因一些学生参加游击队,该校迁回原址营盘办学,学生只剩下10多人。是年4月,国民党321师962团吴大柴部占用校舍而停办。”
“以租借楼房为校舍,办学经费采用发荣誉戏票的办法,……”张竞生博士当年办学,便采用类似当今“义演捐资助学”筹措经费形式,这真可谓为令人赞叹的贤明之举。
浮山圩历史上(集市贸易辐射二省六县)是饶平县中部山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当今也然。饶平中部丘陵连绵,山地广阔,以农业为主。时三饶为饶平县城,饶(三饶)黄(黄冈)公路经过圩集。饶(三饶)钱(钱东)公路开通后,浮滨又与浮山毗邻连接,交通便畅。张竞生创办“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选址浮山圩集是正确的,依托圩集,对办学也带来了工作生活等方面便利。据当年校友回忆,农校招生曾一度扩大到揭阳、南澳及闽粤边界的诏安县,影响颇广。期间办学校址虽有迁徙,但后又迁回原处,可见农校与“营盘山”结下了难解之缘。1957年,饶平在中部山区创办第五中学又选址此处,可见营盘山的厚重灵气和绵延文缘。
《饶平县志》还简要记载了农校办学的一些情况。“……该校学制3年,招生四期,课程设置参考普通中学课程开课。去掉生理卫生、体育、历史、地理,增设与农学、林学有关课程,如植保、土壤、肥料、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造林等课,教材均由老师编印。师资水平高,如杨金书、刘永成(又名钟声、刘大夫,解放后任福建龙岩市统战部长)、陈君霸(时为农校教导主任,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解放后被选为饶平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辛列明(后赴台湾工作)、张昌赏(后赴台湾工作)、黄连欣等均被聘为教员。农校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习场地有校办小农场和县立苗圃,共毕业学生118名。多数人参加革命或自谋职业,其中26人经张竞生介绍到台湾屏东糖业公司或其所属农场工作。
也正是有了农校这批现代农业技术骨干,1944年12月12日,饶平县农产品展览会在饶平县第一中学(时三饶为饶平县城)孔庙举办,农展会由农业学校校长张竞生博士主持,开幕式上他作了《食的哲学》、《新食经》演讲。张竞生还亲撰《饶平县农产品展览会告参观者》分发。为帮助群众了解展览内容,还挑选农校学生担任讲解员。农展会主要部分为实物展览。分水稻类、经济作物类、山林类、花卉类;此外还有与农业相关的绿肥、堆肥,除虫药等。每种实物都附有以“三字经”形式撰写的说明,通俗易记,介绍准确清楚,起到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而更为可贵的是,据《饶平党史资料》记述:1942年“南委事件”后,潮澄饶县委执行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一批革命骨干来到饶平中部山区隐蔽,饶平农校也是一个重要的隐蔽地点。饶平农校为我党保存革命力量,及以后又有一批学生上山参加游击队投身对敌斗争,该校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翠绿如茵的农校纪念园正中,耸立着一座由农校首届毕业生张福星(学名:与照)捐赠的张竞生校长半身铜像。张福星与张竞生为邻乡族亲,出生于浮山隔乡的浮滨镇桥头村,农校毕业后成为饶中作物栽培及嫁接“专家”。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解冻,已是耄耋旅居台湾的原农校生陈美生等四位老人回到家乡,寻访农校当年营盘山旧址,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当年聆听老校长教侮,挑灯夜读,荷锄实习的故事恍若眼前。校友们感慨时运多艰,沧海桑田,但永远不忘的是家乡故土和母校之情。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惠生为五中校友,儿时及少年常听祖母及乡里人讲述张竞生的故事,深为感佩,久难忘怀。为纪念张竞生创办农校,传承张竞生精神,“以彰先贤卓识,资励后人奋进”,热心倡议母校五中、原“饶平县 立农业职业学校”故址建“农校纪念亭”,得到五中及原农校校友等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赞同和响应。饶平县及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遂在五中校园南隅辟建农校纪念园。经一番努力,2011年冬,农校纪念园、纪念亭落成,“农校纪念亭”亭名由饶平县侨联原主席、张竞生博士之子张超题写,饶平五中首任校长、年近九旬老书法家陈诚慎为《农校亭记》勒石挥毫。
2008年饶平县在浮滨镇大榕铺村张竞生故居旧寨园建张竞生博士公园,张福星老人为报答家乡父老,缅怀老校长诲抚,遂有捐立铜像之愿。其子张茂声事业有成(现为饶平广州同乡会副会长、五中校友)深解父意,遂以父亲张福星名义,延请广州美院雕塑系高师玉成,捐立张竞生半身铜像。张竞生30——40年代开展“复兴农村实验活动”(或曰:“乡村建设运动”)中,还创办维新小学和启新中学。并为启新中学撰定校训——“启迪民智,新遒兴邦”。张福星一共捐立了三座张竞生塑像,除五中农校纪念园矗立一座外,其余两座分别矗立于浮滨镇启新初级中学和饶平县张竞生博士纪念公园。
饶平五中辟建农校纪念园,农校校友等捐建“农校亭”,张福星及其儿子张茂声捐立张竞生博士铜像,弘扬张竞生博士精神,成为饶平五中校友的一段美谈。
采访中,现任饶平五中校长之职十年之久的曾成文校长深情地对笔者说,“建成‘饶平农校纪念园’,是我在五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将永志不忘!”(潮州日报张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