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宝岛感悟中华文明 “台湾印象”之一
应台湾《旺报》邀请,近日,本报记者赴台出席第二届两岸征文颁奖典礼,并与台湾新闻、文化、宗教、工商等各界开展了交流。所到之处,都受到台湾友人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浓的两岸同胞情谊和中华传统文化。本报今起推出“台湾印象”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虽然同文同种,向往已久,而一旦身临其境,忽然而至的却是那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感觉。台湾宝岛,浓缩了中华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精粹。
那一刻从飞往台北的班机上就已开始。偌大的机舱,300多个乘客,没有习以为常的喧哗,只有小声却有礼的问候。走出桃园机场,接我们的司机像是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路带我们驶向台北的“家”。
与大陆游客一般选择的环岛行程不同,台湾旺报的主人为我们大陆媒体参访团特意组织了“深度游”。从台北出发,一路南下,到苗栗农家,到鱼藤坪断桥,到胜兴火车站,到台中、台南、高雄,最后再回到台北,在迂回到达的热门景点日月潭,也只在岸边呆了十分钟。
即使走马观花,却让我们初步认识到了一个中华文化传承、现代农业发达、文创活动蓬勃的台湾。尽管每天行程舟车劳顿,却都是特殊的感受,新鲜的收获。
还是从交通说起。我们坐在车上发现,不管是同向还是相向行驶,无一有大声鸣笛的车辆,偶有鸣笛也是低沉悦耳,非常短暂,人们丝毫没有刺耳烦躁的感觉。即使是会车或是转弯处都是如此,超车现象少有遇见,左冲右突的变道行驶更是少见。
说实在话,倘若从城市外观、规模及现代化程度来看,岛上的城市像是“大陆中西部的二线城市”,更毋宁说与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相比。然而,一旦你往细处着眼就会发现,城市街道的两旁整洁干净,楼宇里的厕所闻不到丝丝异味,的士车身永远都像刚刚洗过一样,街边的树叶和花朵没有沾染灰尘,你穿在脚上的皮鞋也可以几天不擦。
文明的礼仪需要氛围,文明的氛围需要营造。在台湾,垃圾都是源头分类,人们都会自觉地按照分类丢弃垃圾,这些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在台湾,室内不允许抽烟,三个人以上的公共场所不允许抽烟,这样的法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的人。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大陆媒体团里的几个资深烟民自然而然地自觉遵守这样的法规,偶尔碰到吸烟区才去过下瘾。
让我们感受最多的还是台湾人民的热情。无论是媒体同行,还是酒店、商场、便利店的服务人员,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您好!”“谢谢!”台湾的商业文明值得称道,商家的货真价实、诚信交易、店面文明、买卖互礼,让人放心消费的同时,心情也舒畅。在这里的购物场所见不到商家漫天要价,买方拦腰砍价,见不到拉客欺客,有的只是热情的招呼,礼貌的接待和对人的尊重。台湾的老百姓都在自觉地营造着宾至如归、顾客是上帝的氛围。
“台湾人爱排队!”的确如此,在捷运车站,在诚品书店,在小吃摊前,你都可以看到排得或长或短队伍。在我们离台时的机场安检处,队伍向后延展近百米,拐了几道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但队伍却始终没有乱了阵脚,没有抱怨和不耐烦,后来的人自然到队尾寻去。
我们在苗栗县一座结合陶艺与园林、建筑的艺术园区里参观,主人陈文辉老人用随手拈来的一句句古诗文,向我们讲解着“华陶窑”的设计理念。台湾曾经创造出了“亚洲四小龙”的奇迹,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没有丢却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很多民间习俗仍保留着浓浓的中国传统。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中小学,都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大陆传过去的佛教以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仍是台湾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民间信仰如关帝、妈祖等也是来自大陆。在语言文字上,台湾依然沿用中国传统的繁体字,受过教育的民众都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甚至比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媒体人还流利。此外,闽南话、客家话在这里也较好保留。忠孝路、重庆路、青岛路……从台北的城市道路命名上,也处处传递出强烈的中华色彩。
中华传统文化历尽波折却依然厚植于宝岛的每一寸土地。(本报记者 付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