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济阳积极争创设立“国家级台湾工业园”

2013年08月19日 14:10:00来源:你好台湾网

  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山东省第一家台湾工业园花落“农业大县”济阳,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大陆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之一。如今,济阳又在期盼着创造另一个先河——争创国家级台湾工业园,尽管这在全国范围内尚无明确标准。

  一扇“新大门”的开启

  2002年,第一家台资企业旺旺入驻济阳,犹如金色的阳光随着一扇大门的开启倾泻直下,预示着济阳从此以后的发展,注定要有一些新的因子开始活跃其中。

  旺旺发展如鱼得水,大鲁阁、大自然、界龙等台资企业陆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伴随着这些台资企业逐渐成为济阳县域范围内一颗颗耀眼的新星,2003年,一家台湾工业园在济北开发区破土而出,并于2005年4月被山东省台办命名为山东(济北)台湾工业园,成为全省第一家省级台湾工业园。

  这10年,是济阳食品工业不断壮大的10年,也同样是台湾食品企业由少而多、不断集聚的10年。在济阳县台办主任张庆涛眼中,食品产业作为济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保持全县财政经济稳定增长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台资占到济阳全县外资利用比重60%以上的同时,山东(济北)台湾工业园56家企业中的台资食品企业,在整个食品产业中占比也超过60%,成为济阳这个支柱产业中的绝对“支柱”。

  台商纷至的“秘密” 

  2013年,旺旺集团在济阳第14次追加投资,并新签约PET生产线项目;

  统一一期总投资1亿美元,追加投资6亿元建设二期项目,并拟将其打造为“山东总厂”生产基地;

  台湾500大企业之一、台湾爱之味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6900万美元在济阳生产休闲食品和饮料;

  ……

  一个黄河之北的农业大县,如何能吸引众多顶级台资企业的目光?

  这恐怕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济阳县台办副主任肖华回忆说,当时受金融风暴影响,台湾企业在岛内发展受限,开始向大陆地区寻求新的发展。此时,全国各地也都在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之道,并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当时的济阳县委县政府敏锐地觉察到了台资北移、谋求在大陆地区布局发展的新动向,并成功地抓住了这次机遇。

  当时在台湾岛内算不上“大块头”的旺旺首先“抢滩”登陆,并且在济阳呈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强劲发展势头。而这种发展与壮大,与济阳对台资企业的服务,就像将一杯水注入另一杯水中一样,终将浑然难分。

  对于台商为何在全国如此众多地市中对济阳“情有独钟”,肖华并没有再使用“一站式服务”等媒体报道济阳投资环境时通常采用的说法。他用自己的话概括称,这更得益于济阳的“细微服务”和“超前服务”——

  在政策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细节往往成为制胜的不二法宝。对于台商,无论是在子女入学还是就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他们都是“盯着靠着,能帮到什么程度就帮到什么程度”;

  而“超前服务”更多时候需要意识超前。“统一济阳分厂还没建好时,我们提前在鲁能领秀城给对方租了临时办公地点;施工人员还没进场,我们已完成场地清理;等他们准备施工时,水电已经全部开通……”肖华用一句话总结他所理解的“超前服务”——“我们是在赶着企业往前走”。

  “出去招商,我们说10句话,还不如台商说一句话。比如耐斯在决定是否来济阳投资建厂前,一定要先去听听旺旺的说法。”肖华认为,台商身上这种独有的“注重感情、喜爱扎堆聚集”的特点,使得济阳一流的投资环境在台商间形成了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并最终助力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在济阳滚雪球般地壮大起来。

  “再创先河”的新目标

  争创国家级台湾工业园,在这个目标要求下的济阳视野变得很开阔——“一是我们本地的条件放到全国的大环境中还能否打动台商,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台商的项目落地后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盈利,只有让人家盈利了,那才能叫你的优势……”这些让张庆涛反复考虑的东西,和不少决策者的想法不谋而合。

  因此,对于即将9月初在济阳召开的2013首届济台食品饮料产业对接交流会,获邀的基本都将是在台湾岛内位列前20的知名食品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济阳期望借助这样的平台,一方面让自己充分了解台商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投资动向,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符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的台资企业认识济阳、认可济阳。与这次产业对接交流会实际能签下多少项目相比,他们觉得,可能前者才是更大的成功。 (通讯员 王宝静) (你好台湾网和济南市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段雯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