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两岸农业合作福建抢占先机
11月的福建,两岸农业交流好戏连台。11月6日、16日、18日,备受两岸农业界关注的“三大盛会”的“两岸林博会”、“两岸茶博会”、“两岸农博会”,分别在三明、武夷山、漳州开幕。大批两岸农业、茶业、林业界人士在闽交流商机、洽谈项目、共谋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合作高潮。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办得很好,很有成效。”“两岸农业合作有很多优势,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好。”2010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视察时,到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看望台商,充分肯定了闽台农业合作成果。
“立足独特优势,福建以先行先试抢占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先机。”福建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檀云坤说,“十二项率先,每一项都有着很高的含金量,对于促进两岸农业的共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全国率先启动两岸农业合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部分台胞通过民间渠道,在农业领域进行试探性投资。1981年台胞张先生投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家台资企业——漳州诏正水产有限公司,开启两岸农业合作序幕。其后,闽台农业合作历经试探起步、兴起发展和全面拓展阶段,台湾同胞来闽投资从初级农产品小规模生产经营发展到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休闲业等领域全方位的合作。
率先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1997年7月,经国台办、外经贸部、农业部批准,在福州、漳州设立了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福建按照先行探索、大胆试验的要求,大力推进闽台农业合作,使之形成领域更广、层次更高、双向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全省范围,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使闽台农业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率先开展两岸农业技术合作。1997年,由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共同推动的福建省永春芦柑、漳州香蕉生产栽培技术综合改进项目正式实施。这是两岸首次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主要对芦柑和香蕉传统栽培和生产技术实施改造和改进。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随后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麻竹高产栽培技术、果蔬产期调节技术等诸多台湾农业技术的引进、合作和推广。
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大型展会。199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旨在“以花为媒,共谋发展”,展会取得良好成效,也开创了两岸农业交流的先河,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现今,“两岸农博会”、“两岸林博会”、“两岸花博会”已成两岸农业交流重要三大盛会。
率先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2005年福建在漳浦率先开展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试点,得到了农业部、国台办的认可。2006年4月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首家设立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全国已有的25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占了4个。
率先建设台湾农产品集散基地。自2005年以来,福建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农产品物流枢纽中心,构建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目前,厦门成为全国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南安市石井成为大陆唯一的台湾槟榔物流中心;东山县建成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水产品商业物流冷库群。福建已成为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各地的物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
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2005年,祖国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15种进口水果实施零关税,当年5月,福州海交会首次开放台湾部分农产品零关税入境。之后,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在厦门设立,福建从台湾输入水果从2005年的402吨增长至2009年的4254吨,台湾农产品输入的稳步增加,有力推动了闽台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