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转移甘肃优势独具谋划先行先试的东西合作示范区
当前,甘肃面临的不仅是政策叠加,还有机遇叠加,在众多的机遇中就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
近日,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进一步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部地区环境容量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制约加剧,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这为甘肃借力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把握这一难得契机。
如何实现好承接产业转移,走出一条适合我省省情特点的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新路子,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
与我省静宁县毗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有想法、有思路、有动作,尽管只是起步,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西吉县与我省静宁县、通渭县接壤,是国家三西建设、扶贫工作的重点县,是宁夏最为穷困的县份之一,干旱少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业以种植洋芋、小麦、豆类为主,工业除少量农副产品粗加工外基本空白。群众生活异常困难,财政主要靠转移支付。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县、穷县、落后县,在抢抓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中,出手早、思路宽、步子大、措施强,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他的发展劲头。
2010年10月,西吉县抓住宁夏与福建对口协作帮扶的机遇,提出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补上工业短腿,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工作思路,县委书记、县长不到一年时间三下福建,引来了160家福建企业考察办厂,创办了占地2157亩的“闽宁产业园”,甚至兰州的企业也被吸引过去了几家。
记者见到西吉县引进来的第一家客商——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英时,她正在大棚里忙着技术指导。这家企业占地8600亩,种植各种蔬菜。她把当地农民的土地租来,把农民变成了工人。据她介绍,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有的家庭好几个劳动力干一年就可盖房、买车。
她说,在福建莆田老家,土地、劳动力已经饱和,西吉的发展思路,刚好迎合了她扩大再生产的想法,但最终落户,也颇为周折。她说,多亏了县上领导思想解放,让家乡的挂职干部主政招商引资,这样在政策优惠的同等条件下,多了份感情投资。
在采访中,西吉县的领导认为,落后地区由于没有强劲的工业支撑,要促进地区发展,改变单一粗放的农业经济模式,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只有大力承接引进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农”字号、中小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业初级产品的加工增值问题,又能增加劳动力在当地的劳务收入。
构建转移基地,机会难得,使东部企业整板块落户西部,也是东部地区政府、企业对转移的客观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后,面对出口受限的形势,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会西移,寻求国内东西协作,优势互补,扩大内需,自我循环。在这样的认识下,西吉县率先提出建设“闽宁产业园”。
记者了解到,园区由福建客商自主独资建设、自主对外招商。县上领导说,外地人招外地商,亲托亲,友串友,产业关联度大,上下游相互配套的企业就都过来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有百余家企业来西吉考察投资,意向投资额达12亿元。一窝子招商向西部整板块产业转移,容易形成安商的环境。南方企业家认同西北遍地是黄金的道理,只是单个企业转移,社会成本负担太重。
县上的配套建设可谓周到细致。园区外围交通、水电、暖气、绿化等设施由县上配套。县上还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劳务移民房集中建在园区旁。
更让客商安心的是,西吉县政府管理服务园区的领导是莆田市挂职干部。莆田市先后共有11名县级干部挂职,常年有2名干部任常委、副县长、县长助理,分别担任产业园管委会党委书记、产业园副主任;有82名教师、4批医疗专家到西吉县工作。
西吉县打造“闽宁产业园”的做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最近县里又将阿拉伯国家慈善企业引入园区,面积扩大到10000亩,建设宏大的“吉德慈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