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陆台商“创二代”创新“接棒”

2013年09月30日 09:26:00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轻一代想要完全继承父辈产业,因为部分观念不同,矛盾就会一直存在。此时,发展事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影响父辈本业的情况下,走出去,自己创业。”大陆台商“创二代”陈泉宏说。

  “可以找与父辈事业相关的领域创业,这样成功率更高。”祖籍福建泉州的陈泉宏21年前随父亲在上海、广东两地打拼,从参与父亲的“代工厂”运作,到开启自己的贸易公司与投资事业,他体会深刻。

  

  1992年,陈泉宏从台湾来到上海,给6年前已到这里创业的父亲陈勉吾帮忙,“当时的上海还能看见粮票的影子,而我算是当时上海最年轻的台商。”

  陈泉宏回忆说,当时父亲将大量海外制鞋订单带到上海,给自己在广东的制造厂或包给上海当地企业生产。“好的时候,甚至同时向3家工厂下订。”

  “父亲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外资,而是一直在试图融入本土。”在陈泉宏看来,正是这种思维助力企业在竞争浪潮中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尝试性创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贸易形式,受到台商热捧,陈泉宏和父亲在广东的工厂也不例外。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三来一补”的形式已逐渐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而在2004年,陈泉宏父亲的制鞋公司已基本完成原材料本土化。这一时期,公司成为第一家加入广东省鞋业商会的台企,“接班人”陈泉宏也成为广东省鞋业厂商会常务理事。

  2005年,陈泉宏创立了贸易公司,利用长期累积的国际市场对其认同与信用,将生产与销售分开。2007年,看到利润下滑的陈泉宏将制鞋公司卖掉,这使他躲过一劫——2008年6月,在金融海啸爆发前3个月,一个上千人的制鞋厂已转型升级为仅有8人的贸易公司。

  “企业家不是要规模经济,而是要效益经济。”陈泉宏庆幸家族的资金没有被“海啸”淹没。此后他继续自己的创业思维——将父辈在生产制造领域积累的资金,用于全球化投资。

  “现在的方向是,以最好的模式、最低的门槛,给相对缺乏资金、但有热情的人提供创业机会。”陈泉宏在福州对中新社记者说,如果你认为老爸很强,先乖乖地学几年;如果有一天你认为自己很棒,你可以告诉他,你要出去干,“游说他,并证明自己的能力”。

  陈泉宏父子在大陆的创业,正是大陆两代台商创业精神与智慧接力的一个缩影。而顺应市场,以创新的思维创业,正成为“大陆台商2.0版”的创业趋向。

  在中新社记者接触的大陆台商“创二代”中,陈富泽也颇具代表性。他的父辈1996年在福建漳州建厂,加工和生产镀锌钢板等,产品主要用于建造轻型厂房、钢屋构厂房,而现在他也将事业的转型升级当作一次再创业,“参观过许多美国、日本的房屋,95%是钢铁材料,这是一个机会”。

  国台办经济局局长徐莽近日在福州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初,台商陆续前往大陆考察并开始投资兴业。1981年最早来到大陆的台商投资福建漳州,1983年又有台资落户广东……截至2012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8万多个。

  徐莽表示,父辈来大陆创业时风华正茂,如今已六七十岁,他们用二三十年打下的基业,转型升级有不少困难,“很多老企业家都认为已力不从心。我们认为,年轻企业家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朱媛媛]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