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闽台物语:九十九间 庭院深深怎奈门掩黄昏

2013年03月19日 09:54:00来源:福建日报

  对于旧时建筑礼制所画出“红线”的小心翼翼,让这处闽南古厝有了一个“九十九间”的别称。从字面上能看出的是群落曾经的庞大和规整,然而在传闻和现实中交叉的则是有些不复当年的无奈。南安市历史最悠久的闽南红砖古民居——中宪第,披红裹绿“演出”200余年,现在期待跟得上时代的胡琴,门掩黄昏,有计留春,将那种独特的闽南味道继续演绎下去。

  一连片古民居的闽南红,在周围城市楼宇的灰色中显得格外亮眼,常引得人不由得驻足多看几眼。这座南安郑氏家族的私宅,即为中宪第。

  清雍正年间历经祖孙三代数十年才告完结的府第,因主人曾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这在以前算是别墅啊,很豪华的,只是眼下有些破旧而已。”指着精致讲究的雕梁画栋,郑家第23代后人郑福海有些感慨。

  正门2米多高的屋檐上,几名工匠师正忙着添砖加瓦。跨过高高的门槛,绕过屏风墙,便是豁然洞开的正厅,依稀可见当初的富丽风华,然而有些梁柱已遭侵蚀、开裂,屋架、台基、墙体和屋顶都不同程度存在残损。当年后花园里的水榭、亭阁、假山、月亮潭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丛生的杂草。此外,史料中记载的“恩伦世宠”牌匾已不知去向,“中宪第”匾额也静静地躺在家祠的角落旮旯……对于岁月的侵蚀,工匠师也无可奈何:“能修的就修,该清理的就清理。尽量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来翻新,最大程度保留原样。”

  “中宪第是闽南古建筑集大成之作。” 南安市文管会负责人杨小川说,这座占地7780平方米的建筑,虽然附属建筑已经或毁或残,但主体建筑仍大体保留。“现存闽南古建筑大都是近现代重修的,已不是原汁原味的本来面貌。像中宪第这种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的,主体建筑自落成到现在依旧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很难得的。”

  杨小川说,中宪第的主体建筑为四进,“据说当时有112间房,由于僭越了古代建筑的礼制,所以对外宣称只有99间”,这也令“九十九间”成了中宪第的一个别名。除了本身的建筑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闽台缘关系的源远流长。

  在南安市石井镇,民间流传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当地的郑氏族人纷纷赴台,郑成功后人郑运锦也是其中之一。雍正年间,郑运锦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从事两岸购销贸易,成为一时巨富。后来,郑运锦回乡兴建祖堂府第,光宗耀祖。“这里的梁柱、门窗等木质构件所用的木材,石阶、屏风墙等石质构件所用的石头,都是当初从台湾运过来的。”郑福海说,据传中宪第建好后,台湾知府朱山还专程派人送来“恩伦世宠”匾额,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并赠予乾隆皇帝御笔画“桃园三结义”一幅和下马牌一块,下马牌至今仍在。

  “最近几年,渐渐开始有台湾游客过来游玩。”郑福海回忆说,“前几年,有几个族人去台湾旅游,无意间发现当地有些地方还留有郑运锦之子郑汝成的名字,据说是当年做慈善刻下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两岸之间血脉相连。”

  “中宪第兼具历史和现实双重价值,意义重大,加强保护已刻不容缓。”杨小川介绍,根据中宪第的保护现状,下一阶段应当加强保护建筑群的整体风貌、历史格局和单体特征,并在保护整体有机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对其进行经济、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宣传,吸引台湾同胞尤其是石井郑氏宗亲来此寻根谒祖。另外,争取把中宪第周边的郑成功墓、延平郡王祠、郑氏宗祠、郑成功纪念馆、开台王庙等相关史迹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路线,重点向台胞推介,以促进两岸交流。

  据了解,中宪第在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眼下正等待获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几年才渐渐有维修资金,陆续对部分建筑进行抢救性修护,有时候族人自己掏钱修复,比如曲桥就是,凑了好几万块钱。”郑福海说。据了解,相关部门计划今年拨给50多万元专款用以修缮事宜,但相关人士认为还是远远不够,并估计全部整修工程可能要耗费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希望继续加强对中宪第的维修和保护。(记者 林剑波 刘深魁 通讯员 陈鑫炜 文/图)

[责任编辑:马迪]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