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闽东城隍:两岸千年信俗的传承

2012年12月06日 10:38:00来源:福建日报

  11月22日,首届宁台两岸城隍文化节在宁德市举办。位于市区北门街的城隍庙张灯结彩鸣钟击鼓,笑迎来自台湾7个城隍庙共58人的进香团。两岸信众并肩焚香献祀,同祭城隍,祈福两岸同胞吉祥安康、风调雨顺、共享太平。

  城隍信仰,起源于5000年前先民对城壕、护城河等原始自然崇拜,“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现代考古证实,尧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就有古城和壕沟的存在。由于古代兵器落后,护城壕沟在保护城市安全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故此逐渐将它赋予神圣,出现了城隍神,这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反映,说明当时人们对保护其生命的城池建筑物的依赖与崇敬。

  宁德市城隍庙建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明清重建、重修多回,至今香火不衰,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信众前来参拜祈福。

  闽台一水相隔,地域相近,长期以来闽东和台湾同胞在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负责人介绍,台湾城隍信仰与福建同源同根,信仰理念与礼俗相通,但也有不少风格迥然不同之处。

  台湾的城隍文化,最初是由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传播过去的。康熙年间,台湾是福建的一个府,因此都先后按照福建城隍庙的形式建造。蕉城等地的“高伯矮伯”,原型为谢必安、范无救两位将军,闽南、南洋则尊称为“大二老爷”、“大二阿伯”,台湾尊称为“七爷八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神祇,也是最有名的“鬼差”。此二神手执脚镣手铐,专职缉拿鬼魂、协助赏善罚恶,也常为阎罗王、城隍、东岳大帝等冥界神明的部将。

  在闽东流传的神话版本中,“高伯”和“矮伯”两人原是衙门差人,有一次因押解的要犯在途中脱逃,二人商议分头寻找,并约定在桥下会合。不料到了约定时辰,谢必安因大雨耽搁,无法赶到桥下会合,范无救在桥下苦等,见河水暴涨,不敢离去而失信,最后溺死在桥下。后来谢赶到,见范殉难,痛不欲生,于是上吊自尽,玉皇大帝感念二人的信义,就册封他们为冥界大神。

  与闽东地区的“高伯”和“矮伯”相应的,在台湾城隍庙也有这二位尊神,身材高瘦、白脸者名为“谢必安”,台湾人尊称为“竹爷”或“七爷”;体态短胖,面黑者名为“范无救”,尊称为“矮爷”或“八爷”,但形象却多了一些憨态甚至滑稽,“七爷”和“八爷”胸佩彩花。城隍爷出巡的日子,在台湾是每年中元节,是一年中的一大盛事。随行的七爷、八爷脖子上还悬挂一串“孤饼”,妇女多会求回去给幼小的子女吃,据说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长大。

  近年来,闽台城隍信仰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城隍信仰及其衍生出的城隍文化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已成为闽台民俗交流的重要纽带。 

[责任编辑:段方君]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