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台湾苦寻高人修复古式木造船 闽国宝船师接棒

2012年11月30日 09:07:00来源:东南网

台湾苦寻高人修复古式木造船闽国宝船师接棒

  “自由中国号”帆船模型(资料照片)

  百年造船师传承人郑水土(右)向陈信雄教授介绍他制作的古帆船模型。(图片来源:东南网)

  57年前从台湾基隆出发、登临钓鱼岛并横渡太平洋的古式木造风帆船“自由中国号”,因遭遇暴风雨船身部分损坏,在海外停泊半个多世纪后,今年5月17日从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港回家“抢救”,却苦于找不到修复该船的造船师,台南文化界派人到大陆各地搜寻。11月26日,台南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信雄费尽周折,来到龙海海澄镇豆巷村,找到我市百年帆船造船师传承人郑水土。得知该船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郑水土欣然应允,表示随时可以动身前去帮助抢修。

  “我是到厦门大学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时,才知道漳州有个百年造船师传承人,他的造船技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去海澄镇豆巷村的路上,陈信雄教授向记者谈起寻找修船师的历程。他说,在研讨会上,他结识了厦门海大教育培训中心的许路教授,读了他的文章《漳州海澄郑氏造船图谱》,了解到郑氏造船以古代木式帆船为主,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这下子,修复“自由中国号”有希望了!

  “自由中国号”有何历史文化价值?面对记者的疑惑,陈信雄教授微笑地说:“这艘船是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一个见证啊!”陈信雄教授说,他是研究古窑瓷、古帆船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这次来大陆除了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的研讨会外,主要还是寻找能修复“自由中国号”的专家。他已经找了很多地方,遇到的造船师大多不懂得修复古帆船,这次是机缘巧合,才发现漳州有位百年古帆船造船师传承人。

  “根据当时资料显示,‘自由中国号’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福州马尾来到台湾的。1955年4月,5名台湾船员和美国人麦克文驾驶它从基隆港出发,赴美国参加国际帆船赛。”陈信雄教授说,该船在途中遭遇暴风雨袭击,船体受损,直至同年8月才抵达三藩市,可惜已错过当年国际帆船比赛,但此举无意中却创造一项纪录,成为大陆赠予台湾并第一艘成功横渡太平洋的木造帆船。不过,“自由中国号”因船体受损在海外漂泊了57年,更一度传出将被拆解,今年5月17日才被运返台湾准备施行“抢救”。“但是我个人觉得,‘自由中国号’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航行过程中所拍摄的纪录片。”说到这,陈信雄教授显得非常兴奋,他说,纪录片由当时船上的美国人麦克文拍摄,纪录片证实“自由中国号”的航程。1955年4月4日,“自由中国号”从基隆港出发,4月17日到23日,停靠在宜兰外海的一座无人岛,这座岛屿后经台湾方面证实就是钓鱼岛。纪录片还记录了当年因船只受损而停泊钓鱼岛进行维修、船员登岛的情况,以及船员遇到大陆和台湾基隆等地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捕鱼、避风的具体细节。陈信雄教授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除了显示‘自由中国号’的航行资料外,也佐证了钓鱼岛海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渔民捕鱼的范围,所以我们才想尽办法要修复它。”

  循着古香古色的村道,记者与陈信雄教授一行人来到海澄镇豆巷村,来到造船师郑水土的家中,一进门就闻到造船特有的浓重木香。在闲谈中记者了解到,位于古月港遗址内的郑氏宗兴船厂,是目前漳州地区最大的帆船与龙舟建造基地,造船师郑水土就是该厂的厂长。

  “我们厂建造的船只,最长的超过25米,最小的达1米多,属工艺品类,不过由于它很精致更不好做。”郑水土说,他们家世代以造船为主业,郑氏家族的造船史始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二十年代,其祖父郑文庆从曾祖父手上继承衣钵,创办了宗兴船厂,从事古法造船业务。1957年公私合营时,该厂一度并入龙溪造船厂海澄分厂。改革开放后,郑家又恢复老字号继续独家经营。“制作古帆船最重要的还是木料,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郑水土说,造大船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他每年都要到闽西深山老林中寻找。

  “自由中国号”古帆船为何难修?郑水土笑着说,古时木帆船建造都是造船师傅凭借经验尺寸现场放样的,没有精确的图纸和量度数据资料,其建造的法式、各种尺寸比例以及选料用材等方面,都印记在师傅脑中进行言传身教的,加上自古以来造船师傅对赖以谋生的技术和手艺都不让外传,以致民间造船秘籍难觅其踪,逐渐失传,所以才不好修。”不过,今年56岁的郑水土表示,难归难,但他愿意与台湾同行联手抢修这艘古帆船,使它成为海峡两岸一笔共同的历史文化财富。 (闽南日报 记者 邹挺毅 文/图)

[责任编辑:段方君]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