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两岸香,共同谋发展 闽台葡萄架下话“合作”
又是葡萄飘香的季节,记者近日来到福建永泰县红星村,只见远山滴翠,田野葱茏,垂柳绕堤,竹林阴翳。信步走进台湾农民陈明桂的葡萄园,但见一串串丰硕的葡萄用套袋包裹着,挂满了整个葡萄架,等待采摘,伴随着一缕清风吹过,一抹淡淡的乡村泥土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种一年葡萄赚两年的钱
“这里共有1万多株黑玉珠葡萄,全部是老板陈明桂从台湾带来的。”葡萄园管理员吴基央对记者说,2009年11月,陈明桂带着葡萄苗和栽培技术从台湾来到永泰县红星村,和村里人合伙,租了100多亩田地,安装好喷灌管道、葡萄支架,建起黑玉珠葡萄园示范基地。
“当地葡萄一年通常只能结一次果,而园中的葡萄,不用大棚一年也能结两次果。不过,听老板介绍,黑玉珠葡萄在台湾大部分为一年三收,第一次采收在5月~7月,第二次在8月~10月,第三次在11月~1月。”吴基央介绍说,园内葡萄第一次采收是8月中旬,第二次在10月底。“我们现在正准备采收,按照目前10元/千克的收购价算,平均每株葡萄的年产值达到300元。扣除人工、肥料、农药等成本,每株至少净赚200元,1万株一年就是200万元。”
吴基央表示,一开始村里人都认为陈明桂肯定要赔本,没想到去年采摘一年就完全回本了。由于前景好,陈明桂正准备追加投资,将种植规模扩展至200亩,预计到时候每年可以采收300吨葡萄。“这台湾葡萄一年两收,一夏一冬主攻市场,现在种一年的葡萄可赚过去两年的钱。”
台湾葡萄栽培技术先进
“事实上,现在台湾一年四季都有葡萄采摘上市,这是产期调节技术在岛内葡萄栽培上应用的结果。”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专家范丽华告诉记者。
“产期调节技术是台湾葡萄栽培的傲人成就之一。”范丽华表示,以前每年七八月份,台湾的夏葡萄赶在台风到来前采收,严重影响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在此情况下,岛内果农采用产期调节技术将夏葡萄产期延后至9~10月成熟成为秋葡萄,再利用设施栽培,让春葡萄于3月间成熟。此外,范丽华介绍,台湾果农还采用一种一年双收的葡萄产期调节技术,即夏葡萄收成后,经过剪枝、催芽,到12月中旬再长出冬葡萄。“借助这两种模式,岛内一年四季均有葡萄上市,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能避过不利气候。”
“不仅是产期调节技术,台湾的葡萄培育技术也具有先进性。”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指出。
台湾栽种的葡萄,以巨峰、蜜红和意大利等三品种为主。孙明贤表示,在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台湾果农从巨峰品种中发现芽变,加以定向培育,形成本地良种。其中,黑玉珠就是南投县信义乡培育出的品牌良种。“这些良种都是无病毒苗。所以,台湾葡萄种性没有退化,抗病性强,能长期保持稳产优质。”
据了解,葡萄病毒病属世界性病害,病毒病能引起种性退化、抗逆性下降、品质变劣。因为病毒病不能用药物防治,目前世界上许多农业先进的地方,都制定法律推广无病毒苗。
两岸合作空间广阔
“与台湾相比,福建种植葡萄也已20多年,但很少在巨峰系中发现与选育芽变品种。”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晁无疾指出,福建葡萄品种改良选育,偏重于引进欧亚种(红提、黑提等),其原因是提子售价高于巨峰。
晁无疾认为,福建气候基本与台湾相似,台湾葡萄产业先进的理念、栽培水平、产业链延伸等成功做法值得借鉴,因此,福建不仅可以和台湾合作培育良种,也可与台湾合作研究葡萄产期调节技术。晁无疾表示,特别是一系列台湾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在大陆南方葡萄产区迅速得到了推广,让人看到了两岸葡萄产业合作的先机。虽然福建现在已经有部分地区在推广一年双季葡萄,但是一年四季葡萄产期调节技术尚未进行,“整合两岸葡萄产业资源优势,实现两岸葡萄产业互惠共赢,是两岸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在范丽华看来,除了栽培技术之外,台湾葡萄园的免耕生草法也非常值得大陆学习。“免耕生草法的优点在于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果园生态平衡,有利于推广生物防治。”范丽华表示,台湾目前有80%的葡萄园都用这种方法。而大陆的葡萄园大部分采用的是清根法,经常锄土除草,这样不但破坏土壤结构,而且也导致葡萄根部发育不良。“将清根除草的耕作法改为免耕生草法将是大陆葡萄栽培的一大改革。”
“将台湾的葡萄栽培技术和优质品种‘嫁接’到大陆,对于改良大陆葡萄栽培、促进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孙明贤表示,大陆具备葡萄品种丰富,产业基础良好,消费空间大等优势,为台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效益,谋求葡萄产业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