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剪不断的两岸“亲情贸易”

2009年01月06日 08:50:00来源:福建日报  
  从“马祖贩”到物流中介

  前日,一艘来自马祖的货轮停靠在连江县黄岐对台小额贸易码头,在此等候多时的海关工作人员立即迎上前,有条不紊地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办理通关手续,随着货物通过检验检疫部门的审查,不到两小时,这批从台湾岛运至马祖,再装

运至黄岐的五金配件被顺利放行。

  王宗记,这位在现场忙里忙外的中年人如今的职业是物流中介商,负责衔接两地小额贸易。协助这批货物顺利通关后,他便收货并移交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将这批五金配件发至江浙地区的台资企业。

  “现在一个月要接百来吨的货。”王宗记说。

  “马祖资源少,到黄岐最近距离仅8海里,对黄岐有很强的依赖性,马祖四大岛上的主要副食品、生活日用品和建筑材料七成左右由黄岐人供应,这些贩卖货物的黄岐人也被称为‘马祖贩’。”连江县外经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最初,两地渔船同在一个渔场作业,渔民以物易物。上世纪80年代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黄岐相继设立台轮停泊点、对台马贸易点、短期渔工劳务输出点后,马祖乡亲前来贸易、探亲或观光愈发频繁。

  1988年,有关部门批准22艘当地小型货轮从事向马祖居民销售日用品的小额贸易,王宗记便成了其中一员。“那时我们经营的商品很多,从蔬菜、大米,到海产、日用品。两边乡亲用手机订货,约好时间,我们就把货运到交界海域交易。”王宗记对记者说,“两岸关系再紧张,我们之间的贸易都不会停,黄岐人赚点差价,马祖人也离不开这些生活必需品。”

  而据深谙当地历史的老居民介绍,黄岐马祖的海上贸易甚至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据称,当时就有连江渔民纷纷前去开发原本荒芜的马祖列岛。由于本就同根同祖,方言接近,如今仅黄岐与马祖两地居民联姻的就有近200对,两地贸易因而又被称之“亲情贸易”。10多年来,两地人员和货物往来在福建35个台轮停泊点中一直位居前列。

  “近几年,由于两岸交流更多,马祖到黄岐实现货运直航,当地人可方便来购物,从事‘马祖贩’的已经不多。”王宗记说。而随着两地小额贸易的日益规范化,有许多当年的“马祖贩”也与王宗记一样“转行”干起了物流或其他行业。

    亲情贸易驶入健康轨道

  去年3月28日上午10时,台湾货轮“顺利号”载着铝圈等3.21吨货物,由马祖直航黄岐岛,停靠福州黄岐对台小额贸易码头,这是马尾海关驻黄岐监管科设立以后,台湾小额贸易船舶首次直航黄岐对台小额贸易监管点,它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又上了新平台。

  尽管“马祖贩”的民间贸易一直存在,但由于黄岐码头不具备报关条件,在1999年,海关总署缉私局成立并查办了“新华轮事件”后,从马祖运送物资至黄岐的贸易随即停止。鉴于两岸关系良性发展,2006年10月,海关总署与福建省共同签署《支持海西合作备忘录》,明确同意在黄岐港“对台小额贸易点”设置海关监管组织。同年底,连江县便开始积极筹备海关监督组入驻的前期工作。

  “专门租了1000吨的港务局码头担当对台贸易专用码头,新建了1440平方米的海关监管仓库,将原来的台胞接待中心改建为海关与国检办公场所……为此,县政府共投入资金495万元,工程也在2007年底竣工。”连江县外经贸局副局长庄黎霄告诉记者。

  去年3月24日,福州市马尾海关黄岐监督科正式入驻,实现了现场电子报关,终结了以往对台小额贸易货物由授权公司报关的历史;同年6月6日,福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岐检验检疫办公室也进驻黄岐港。

  据统计,步入规范轨道以来,两地贸易发展迅速,从去年3月至年底,黄岐码头共接待来自马祖的台轮205航次,卸货总重988.04吨,贸易额121.6万美元,缴纳关税235万元人民币。

  如今在黄岐眺望马祖,两地渔船首尾相接,渔歌互唱的一幕仍会不时映入眼帘,而随着“大三通”时代到来,黄岐——马祖客运直航也正在积极探讨中,黄岐马祖的“亲情贸易”无疑将不断升温。(记者 林侃 通讯员 邱仁松)

[责任编辑:李婷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