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甘肃行,记者侧记 | 当诗歌中的祖国大陆变成现实 “牧马人精神”在山丹马场绵延传承
文/李柏涛
果果小鸟依人般依附在牧马人刘师傅的怀中。“他从未见过这么多记者,有点儿害羞了。”刘师傅像安抚孩子般轻轻拍拍果果的头。
牧马人刘师傅轻抚着他的爱马果果。(中国台湾网·李柏涛·摄)
果果是一匹帅气的浅褐色混血马,今年六岁了,他是山丹马场用本地山丹马与英国纯血马杂交培育而成。
“他从小没有妈妈,体质很弱,是我用儿童钙片把他喂大的。”刘师傅自豪地说,“果果现在是马场中跑的最快,也是最高大的马。”
据记载,山丹马场初始于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驱逐匈奴时,在此屯兵牧马。
山丹马场“群马像”,天、地与骏马浑然天成。(中国台湾网·李柏涛·摄)
2000多年的历史长卷,在祁连山下、冷龙岭北麓的沃土上,一代代牧马人,绵延不断传承着“牧马人精神”。
刘师傅就是“牧马人精神”传承者中的一员。在接受采访时,他略显羞涩和紧张,但应记者要求,跨上他心爱的骏马果果,在草原上策马奔腾时,那个自信的牧马汉子又回来了。
牧马人刘师傅登马眺望远方。(中国台湾网·李柏涛·摄)
“牧马人精神”代代相传。刘师傅说自己就是“马二代”,六岁骑马、十七岁开始从事马的培育和养殖工作。
记者问他,“想不想让下一代继续做牧马人?”刘师傅说,一定会有“马三代”、“马四代”把“牧马人精神”传承下去。
7月19日午时,“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一行驱车来到山丹马场。在这里,不光有骏马和牧马人,还有河西走廊中一片水草丰茂的“绿洲”。
置身于此,彷佛世界上只有三种颜色,蔚蓝的天,洁白的云和翠绿的草。
两只骏马相抚在一起。(中国台湾网·李柏涛·摄)
近年来,山丹马场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功能定位。副总经理赵生军对记者说,山丹马场的底色和魅力都在于生态。
采访团的《台湾导报》记者蔡淑娟老师嗅着草原的芬芳,沉醉在第一次与蓝天绿地的亲密接触中。
“之前在台湾,只能从席慕蓉的诗句中想象那种景象,今天当我踏上草地时,感触这一切终于梦想成真。”蔡淑娟说,我身在曾经诗歌中的祖国大陆,我现在看到了现实中的祖国大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