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两岸媒体聚焦希望田野 携手共话乡村振兴——“百年圆梦 豫来豫好”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综述(上)

2021-10-08 16:3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0月8日讯 9月24日至28日,由河南省台办主办的“百年圆梦 豫来豫好”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成功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15家传统媒体及自媒体的24名记者与网红围绕“建党百年与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深入许昌、南阳、信阳、驻马店等四个地市集中采访报道,向两岸民众呈现一幅展示河南脱贫攻坚成效的立体画卷。

两岸记者在医圣祠大门外合影留念(图片来源:河南省台办)

  两岸记者实地探寻县域产业扶贫“金点子”

  近年来,河南多地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整合当地资源优势,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致富路子,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鄢陵县地处中原腹地,既无矿产资源,又无资本优势。但就是在这一马平川的豫中平原农区,依托传统产业,硬是闯出了一条“依靠花木特色产业推动平原农业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现如今,鄢陵已被“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光环笼罩,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显现,产业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场以花木产业为主导的脱贫攻坚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24日上午,两岸记者来到鄢陵花木市场,数百个商铺门里门外摆满了各色花卉苗木,漫步其中,使人应接不暇。采购花木的车辆往来其中,还有工人们忙着包装发货,一片繁忙景象……

  鄢陵花木市场总经理姚树新表示,鄢陵作为南树北移、北树南迁的中转站,花木产业发展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这里每年分别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苗交会,来自全国的生产花卉苗木的厂家将在这里展示产品,交流市场经验,同时提供新的品种。今年的苗交会突出“四个新”,即“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面向行业进行普及,也是整个行业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的体现。

  “之前在周边工厂打工,自己每个月收入大概在两三千元左右,现在在花卉市场做一些打包装卸的工作,每天的收入都有两三百块钱,相比之前多了不少。”鄢陵花卉市场工人张辛红说。

  了解鄢陵花木产业发展情况后,台湾联合报记者赖锦宏说:“鄢陵依托园林花木产业,发挥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经济之路。花木产业不仅开启了鄢陵特色经济之门,也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

  在腊梅生产基地之一的新科梅园,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任以芳站在一棵体态优美的腊梅盆栽前仔细端详。发现树上有二维码,她拿出手机扫描。“售价18万!”惊叹声引得同行媒体人围观,这些盆栽少则数千元,最高达25万元。“养花草很寻常,但将花木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以提高附加值,又带动农户增收,真是了不起!”任以芳感叹道。

  中国日报网记者高琳琳说:“鄢陵的花木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不管是现代城市绿化还是个人家庭种植,都需要各种花木用材,花木产业振兴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这也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勤劳的鄢陵人正是抓住了花木产业这个“金点子”,一批又一批花农依托家乡花木资源承揽绿化工程、物流运输、园林管理、工具肥料等花木相关服务,并由此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类似于鄢陵的花木产业脱贫,两岸记者还参访了光山县的油茶园、平舆县的芝麻小镇。

  光山县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县,也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就发生在这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光山县立足自身自然特点和扶贫现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坚持“政府+企业+农户+科技+基地”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土地流转、规模集约化经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7日上午来到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和文殊乡东岳村,考察调研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中办在光山县扶贫工作情况,看望慰问老区群众。

  两岸记者沿着习总书记当年考察的足迹,深入探寻油茶果的致富奥秘。

  在展览大厅,油茶讲解员告诉记者们,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宝。油茶籽压榨出的茶油,作为高品质食用油的代表,不断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初榨之后,茶籽饼粕可应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提取完茶皂素的茶粕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及饲料。油茶基地可开发乡村旅游,发挥生态的经济效益。

  两岸记者们还参观了素有“花鼓之源,古坊东岳”之美称的文殊乡东岳村,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东岳村依托产业扶贫实现了整体脱贫。村里还成立了村电商服务中心,把“光山十宝”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看了光山围绕茶油研发的新产品,任以芳说:“光山的茶油非常不错,它不只是能吃,它还研发为保养品,当地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经营,商机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

  台湾自媒体人钟启达表示,他一直有关注大陆的脱贫攻坚工作。他认为,产业扶贫的方式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智慧,成功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发家致富,未来还将取得更高的效益。

  河南电视台记者王艺轩说:“光山人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这漫山遍野的油茶果,已经成为光山人民的致富果和幸福果!”

  人民政协报记者张志彬说:“光山的扶贫产业非常有特色,河南乡村振兴未来大有可为!”

  关于县域产业振兴,两岸记者还参访了平舆县。平舆是全国白芝麻生产第一大县,享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之美誉。近年来,蓝天芝麻小镇立足于当地白芝麻原产地的基础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芝麻的特色种植、芝麻的特色加工和芝麻的特色旅游,把“小芝麻”做成大产业,走出了一条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两岸记者在“天下第一磨”查看平舆芝麻(图片来源:河南省台办)

  芝麻虽小,浑身是宝。品着芝麻花茶、芝麻叶茶,吃着芝麻酥糖、芝麻叶糕点,两岸记者们赞不绝口,还到芝麻种植地观看、了解打芝麻、筛芝麻的过程。

  蓝天芝麻小镇负责人冯志合介绍了小镇的发展情况和创业之路,他说,小镇吸纳了东皇街道及周边玉皇庙乡、杨埠镇十个村的1500名青年劳动力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220人,通过土地流转租金、自主创业收入、参股分红收入,每人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

  猛犸新闻记者王九天说:“相信芝麻小镇能够继续把小芝麻做成大产业、小芝麻做成大文化、小芝麻做成大健康,‘芝麻开花,香飘世界’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为两岸情侣的自媒体人游乃蓓和杜少典看到乡亲在“杀芝麻”,也一同加入了劳动,一个杀,一个拍,忙的不亦乐乎。他们说,这是第一次参与芝麻的收割过程,感觉非常有趣,拍成短视频,要让两岸的朋友了解平舆的芝麻。

  台湾自媒体人蔡如瑜品尝着芝麻小镇出品的芝麻系列食品,高兴地说:“这里真是太好吃了,之前只知道有芝麻酱、芝麻酥、芝麻油,这次来到芝麻小镇还品尝了芝麻花茶、芝麻叶茶和芝麻叶面条,我要带回去一些,让朋友们尝尝鲜!”

  两岸记者共同见证小村庄成就大产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涌现出像“肖庄村”“睡仙桥村”“郭寺村”等一大批产业振兴带动脱贫致富的模范村。通过丰富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实现村民“多元化”增收。在产业的带动下,昔日沉寂的贫困村庄脱贫摘帽了,村集体经济活跃了,村民致富的步伐也加快了。如今,村民们正在小康路上稳步前行。

  27日午饭过后,两岸记者马不停蹄地来到竹沟镇肖庄村,在新美润香菇种植扶贫基地,几十名村民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运输香菇,一派忙碌的景象。走进香菇种植基地的单体温棚,一排排整齐的菌棒放在菇架上,撑起一把把大小不一的“香菇伞”。新美润总经理宋九莉说,“我们向山东、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等省的30余家大型超市长期供货,还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日供香菇近50吨。”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宋九莉的产业越做越大,先后流转土地900多亩,发展社员210户,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建起保鲜冷库、无菌接种车间等配套设施,实现了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也不断增加,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肖庄村产业丰富、特色鲜明,除了香菇种植基地,采访团还参观了艾制品企业和手工提琴制作企业,看到了肖庄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初步成果。艾制品企业与知名医药品牌合作,实现了村企与大企业的联合发展。中高端手工提琴远销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这些成绩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留守人员都有活干,不出村就可以找到工作,在山沟里也能挣到钱。”竹沟镇肖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华说。“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回乡创业,依靠这些回乡人才带回来的技术和资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既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又解决了留守人员务工难的问题。”

  凤凰网记者王聪儿看了肖庄村脱贫产业说:“肖庄村产业丰富、特色鲜明,小香菇做成了大产业,小提琴奏响了百姓的致富曲,相信当地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在村集体脱贫攻坚工作中,做的突出的还有睡仙桥村和郭寺村。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云游至此,被美景陶醉卧睡桥上,故此得名“睡仙桥”。浉河区董家河镇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传承着信阳毛尖的灵韵。作为董家河镇的东大门,睡仙桥村是从市区进入信阳毛尖主产区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茶叶种植与加工、板栗种植等。

两岸记者走在睡仙桥村红色木桥上(图片来源:河南省台办)

  近年来,睡仙桥村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打造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村子变美了,游客增多了,农家乐等也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村民又从乡村旅游中尝到甜头。

  步入睡仙桥村,如诗如画的景色引得采访团成员们陶醉。依托青山绿水、草地湖岸等自然景观,点缀拱桥、亭台等特色建筑,勾勒出了可与江南水乡相媲美的画卷,门前是茶园,屋边是池塘,颇有“一户一景”之感。在这个因美好传说而得名的村落,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美丽乡村的愿景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村中还建设有茶文旅体验馆和民俗博物馆,以茶和其他传统文化为元素,集文化传播、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等于一体,两岸记者们在讲解和展示中跨越历史长河,一同探寻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台湾自媒体人游乃蓓走进一处农家小院。小院庭前屋后种满了花草,被打理得生机盎然。院外的池边,每隔十步种着一棵柳树,如哨兵般站立着,守护着一池莲叶。徽派风格的建筑雕镂精细,一户一景。小院女主人邀她进屋品茶,游乃蓓开心地对着镜头向粉丝介绍起来,她感叹:“一杯清茗与醉人景色绝配。”

  关于村集体产业振兴,两岸记者还来到了郭寺村。万冢镇郭寺村是国家贫困村。2020年底,郭寺村通过社会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扶持、产业扶持、安居工程等帮扶政策实现高效脱贫。

  两岸记者实地参观了大棚蔬菜、村史馆、光伏发电和福寿园。采访团边走边看,听取驻村工作队员相关情况介绍,详细了解大棚蔬菜的运营销售、产品优势以及扶贫成果。对郭寺村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引导农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全村产业发展的做法予以称赞。

郭寺村光伏发电(图片来源:河南省台办)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