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有更广阔的路” 贫困生圆梦大学立志“反哺”教书育人
中国台湾网2月1日讯 “我的心里一直都很清楚,之所以能在大学里安心学习,是因为有扶贫政策在帮着我们。”河源市东源县叶潭镇琏石村的贫困生刘惠敏说,“我正按着计划努力复习考取教师资格证,希望以后能当一名老师。”
刘惠敏所在的琏石村地处河源北部,森林覆盖面广,可大规模发展的产业少,是广东省深圳市委台办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
如今已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求学的刘惠敏,谈起升学经历却十分心酸。她说,以前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兄弟姐妹5人,靠着母亲刘碧云两亩田地、一头牛、每月500多元收入的家底补贴家用、上学读书。
刘惠敏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大姐二姐已出嫁,三姐刘惠珍原本已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无奈母亲告知家里负担太重,没办法继续供读大学。于是,刘惠珍提前步入社会工作,靠着自己半工半读,报读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函授大专。
2016年时,刘惠敏与相差一岁的弟弟刘金城就读高中,家中再次为上学费用一筹莫展。刘惠敏说,当时原本考虑放弃读书,外出打工为弟弟赚学费,幸好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了解情况,伸出援手,“村里人都叫他蒋队,他到村里后挨家逐户走访,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
刘惠敏口中的“蒋队”是当时深圳市委台办派驻琏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蒋军华。工作队在了解刘惠敏家庭情况后,按政策将他们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轻了家里的学杂费压力。
蒋军华告诉记者,以前琏石村里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队根据每一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教育帮扶是“一户一策”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落实教育保障政策圆孩子们的读书梦、大学梦。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刘惠敏说,学校免除了他们姐弟的学杂费,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也许这些费用在别人家不算什么,但足以改变我们姐弟的命运。”
除了教育帮扶,扶贫工作队还结合实际,帮助希望通过双手改善生活的贫困户,利用帮扶资金发展产业项目。如今,刘惠敏的母亲刘碧云在村里办起了腐竹工坊,家里还养起了十几头牛,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刘惠敏与弟弟刘金城也都如愿上了大学。
“我享受了学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子女的资助补贴,也明白不能辜负父母,更要抓住机遇认真学习。”就读于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刘金城说,去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发表了《小康社会伴我行》,“我要更加努力,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
“刚踏进学校时,我就立下目标,要不负期望,做一块海绵,不仅要吸取知识养分,也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刘惠敏说,当老师是她的梦想,去年她报名参加支教,为还没有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尽一份力量,“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努力学习,未来还有更广阔的路。”(中国台湾网广东省深圳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