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 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共话民族文化
活动中,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欢庆丰收节。(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北京市台联秘书长张晓军带领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台胞赴内蒙古参访,研习蒙古族文化。(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中国台湾网9月14日北京讯 (记者 郜利敏)“这是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第一次共庆丰收节。” 作为“心手相连·缘聚丰收节”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台胞联谊活动中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一行的团长,台湾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秘书长曾玉芳表示,大家在一起交流非常顺畅,感情很真挚。 “也许因血脉相通,感觉就是一家人!”
联谊活动由北京市台联主办,为期5天。活动中,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台胞一行近20余人共赴北京、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开展民族文化巡礼,感受大陆经济发展,与蒙古族同胞交流民族节庆习俗等活动。
共庆传统丰年祭
活动中,台湾少数民族台胞身着传统民族服饰,展示台湾传统丰年祭的场景。(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8日上午,“心手相连·缘聚丰收节”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台胞联谊活动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开幕式。来自京台两地少数民族同胞50余人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开幕式上,来自台湾少数民族一行10余人通过“祈福典礼”、“解说丰年祭祀礼仪”、“京台家人会舞联欢”等形式,营造出台湾少数民族台胞喜迎丰年、缅怀祖先、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
“我这是第一次和台湾乡亲共度丰年祭。”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陈军回忆了儿时父辈台胞们在北京庆祝丰年祭的场景,吟唱丰年祭歌曲时,他们每个人都会留下泪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示,今天特别开心看到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共同欢度传统节日的场景,希望两岸同胞能够进一步和谐交流,真正实现“两岸一家亲”。
丰收节,在台湾被也称为丰年祭,是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重要庆典。台东东河(发富古Fafokod)部落头目、玛洛阿泷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高文俊希望在京生活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借此机会了解传统丰年祭形式,拉近彼此感情,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共同传承民族文化。
研习蒙古族文化
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台胞参观内蒙古博物馆。(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喝奶茶、吃手把肉,穿蒙古袍、住蒙古包;学习蒙古族舞蹈、骑马、射箭;观看蒙古族摔跤、赛马表演、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一行体验蒙古族传统的民族生活、习俗。
高文俊表示,蒙古族在保留传统服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创新,令他印象深刻。在内蒙古博物院中,他发现了蒙古族传统服饰和他们一样在色彩运用上偏向亮丽的颜色,令他惊喜。他说,内蒙古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改观了他对内蒙古的刻板印象。
“这是一趟惊艳之旅!”阿美人杨何笑明告诉记者,这次不仅欣赏了草原辽阔之美,体验了蒙古族习俗,更令他敬佩的是看到大陆对少数民族族群融合、经济发展、传承民族文化所付出的努力。他表示,蒙古族同胞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带动当地观光旅游。有了经济效益,人们才更有动力去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束之高阁。融入当地经济发展才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最有利方法。相比之下,他认为“台湾则有所不足,需要加强,这次回去我会分享给同胞。”
此外,参访团一行还探访了美岱召、大昭寺等历史人文古迹,进一步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
参访中,鲁凯人麦懿嘉对蒙古族服饰充满兴趣。(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民族文化传承不要断根。”曾玉芳表示,在京台胞三代向她了解很多民族习俗,看着他们渴求了解自己民族的眼神,让她特别开心。在京台胞二代阿美人林爱华告诉记者,他们现在身上有种紧迫感,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积极鼓励、带领台胞三代参与两岸交流活动中。
在台北求学期间,在京台胞三代焦晨曦经常回到卑南人生活的部落参访交流。在部落中,她接受了家人般的亲切招待,很快融入部落生活。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对卑南人充满了好奇,经常通过家人讲述、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部落文化和习俗。
“人们需要去寻根,重视自己民族文化,发展才会有深度。”作为台湾参访团中最年轻的一位,鲁凯人麦懿嘉表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鼓励朋友多来大陆多走走,多看看,寻找文化之根。
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表示,活动邀请台湾少数民族乡亲来京进行丰收节文化展示,主要为了让年轻一代台湾少数民族台胞能够继承先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两地民众心灵契合,凝聚民族共识和文化共识。(完)
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共赴内蒙古,体验蒙古族文化。(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在内蒙古博物馆,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参访中,京台两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亲密交流,共话民族情。(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
[责任编辑: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