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柏木洼村村书记张树杰介绍村里制种情况。(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摄)
中国台湾网9月12日济源讯 (记者 王莉婷)9月11日,由河南省台办组织的“‘小康路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走进太行联合采访活动”访问了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柏木洼村和愚公村。期间,海峡两岸媒体记者不仅领略了王屋镇秀丽的田园风景,体会了其历代传承的愚公精神,对王屋镇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了切身感受。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济源市王屋镇在改革开往40年来,形成了万亩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扶贫基地,其中位于王屋镇西部的柏木洼村,也依托其地理优势,在科学规划下形成“蔬菜制种+高山蔬菜”模式,实现了脱贫致富。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柏木洼村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民管种地,企业管销售,双相结合,推动了该地的农业产业发展。
柏木洼村村书记张树杰告诉记者,2000前,柏木洼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自2001年起,柏木洼村开始实行“制种+高山蔬菜、烟草+高山蔬菜的模式”,人均年收入达到11300元。柏木洼村制种以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为主,高山蔬菜以西红柿为主,高山西红柿每亩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虽已九月,但是柏木洼村依然被包围在郁郁葱葱之中,田地中的西红柿却给满眼青翠增加了一抹收获之色。柏木洼村种植户董明礼站在一片西红柿地里向记者介绍道,现在他和妻子两口在家种植制种、西红柿等6亩地,亩均受益7000余元,产业年收入达4万余元。他说,每年西红柿收成时,都会有来自焦作、洛阳等地的专车来收,不愁销售无路。
另一种植户王三柱谈到自家农业发展,也是幸福洋溢。老两口从2008年住进了砖房,目前发展白菜制种、西红柿等产业5亩,亩均收入8000元,种植收入达4万余元。
村书记张树杰还向记者介绍了柏木洼村未来农业发展规划,他踌躇满志地说,希望近几年能为柏木洼村的绿色蔬菜建立品牌,使其远销各地,并努里发展安全绿色农业,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自小我们就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被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所感动鼓舞。今天,记者团顺着名为“天下第一洞天”的道教圣地一路来到了愚公故里——愚公村。
“天下第一洞天”道教圣地是王屋山景区的重点景观,愚公村正是依托王屋山景区,在愚公儿女坚持不懈的“移山”精神下,实现了脱贫致富。站在愚公村一排崭新的农家乐宾馆前,愚公村负责人王石柱告诉记者,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现在愚公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全村共361户,其中农家乐经营户有60余户,2017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0余元。而且农家乐宾馆在市镇建立的农家乐评星补助项目激励下,软硬件服务朝着更高目标不断提升。
说到愚公村农家乐的发展,离不开致富带头人贾海燕的帮助。贾海燕有多年在酒店行业务工经验,她最先发现旅游商机,依托王屋山景区,建立了“海燕农家宾馆”。自家脱贫的同时,还带动本村村民开办农家乐宾馆20余家。她告诉记者,3-9月是王屋山景区旅游旺季,宾馆入住率可达80%以上,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除此以外,贾海燕鼓励村民发展“互联网+旅游”模式,通关淘宝平台,向各地销售愚公村土馍,山楂酱等特色产品。
改革开放40年里,在政策支持下,济源王屋镇各乡村依托农业或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此次来访的台湾媒体看到大陆新农村建设情景,感触颇深。台湾《联合报》记者王玉燕说,此次之行,她看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力量,王屋镇政府通过发展农旅产业,教会的是农民谋生之道,台湾在精致农业方面有技术,大陆有市场,双方应合作促发展。她表示,看到今日之景,“对大陆未来的脱贫工作很有信心。”(完)
柏木洼村田地全景。(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摄)
柏木洼村种植户王三柱家门前制种育苗。(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摄)
记者团参访“第一洞天”道教圣地。(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摄)
愚公村负责人王石柱介绍村庄变革。(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摄)
记者团参访“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摄)
[责任编辑: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