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镌刻情谊,“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圆满结束

2018年08月20日 09:37: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学习暑期文化月参与人员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 摄)

  中国台湾网8月20日北京讯 (记者 王莉婷)“近一个月相处下来,我的北京话有了台湾腔,他们的台湾腔也有了北京味儿。”北京女孩张冠玉在不舍中结束了本次实习总结。

  8月17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协办的2018年第三届“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在京举行了总结座谈会,也为21名两岸青年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画上了圆满句号。

  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钢、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李芳芳、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及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秘书长薛全麟等出席了座谈会,并为两岸青年颁发“实习证书”。

  在座谈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21名实习生分别按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和北京金烨菲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4家实习单位分组,以PPT形式汇报总结了本次实习成果。虽然实习内容不同,但都是收获满满。

  首都图书馆的五名实习生以“论文”式总结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图书管理制度的差别,并对大陆灵活的借书机制充满向往。国家大剧院的5个女孩儿在繁琐影片的宣发工作中培养了孜孜以求的态度,在工作之余的话剧观赏中,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首都博物馆的实习生以馆藏文物为媒,对话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在北京金烨菲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习的6名学生也在节目的制作中,体验了大陆节目的制作流程。

  “在实习过程中,我翻译了五万五千字。”虽陈述简单,但姚祺昊的实习成果让人惊叹。来自台北市立大学英语教学系的姚祺昊不仅擅长英语,还爱好古物研究,此次在首都博物馆实习他主要参与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内容的翻译,这让他倍感荣幸。

  “酱釉猴纽盖鸡冠壶,出自于辽代,酱釉仿皮革制,它与白釉最大的不同,是从穿孔式变成了提梁式,这些变化见证了契丹游牧民族汉化的历史过程。”这些文物专业名词晦涩难念,但在台湾女孩张芸萱口下,却如行云流水般缓缓道来。这般流畅,正是她在首都博物馆近一个月的实习成果。在这期间,通过不同老师讲解,自己总结写下了7个瓷器文物讲稿,从辽代的酱釉猴纽盖鸡冠壶,到元朝的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在与中国瓷器精品对话中,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健钢在观看完4组实习总结后,对本次活动的交流成果做出了肯定。他说台湾青年到大陆实习是“点餐式”交流,因为其更具有自主性和“驻扎性”,只有让台湾青年亲自去接触大陆山水文化,才能更好地增进两岸情感。他还表示,参与此次实习的两岸青年都做到了“学而思”,但是“除了‘学而思’,还要‘学而行之’”,要把学习的内容运用在实践和工作中。在这方面,《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将在9月起实施,这项政策将会给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李健钢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工作生活。

  薛全麟诵读“你是我的眼”歌词,感谢了实习单位老师对台湾实习生的淳淳教导,“这次实习是透过老师们的带领,学生们才能真正穿越文化之美,书海之美和古物之美,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说,“我相信,we are family,我们是一家人。”

  据悉,实习期间两岸青年还参观了故宫、恭王府等北京历史文化古迹;鸟巢、水立方等具有首都标志性的建筑,以及798艺术区和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并安排在国家大剧院、首都剧场观看了了交响音乐会和观看了话剧等文艺演出。(完)

两岸学生汇报实习成果。(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 摄)

两岸学生汇报实习成果。(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 摄)

两岸学生汇报实习成果。(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 摄)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李芳芳为两岸青年颁发“实习证书”。(中国台湾网 王莉婷 摄)

[责任编辑:王莉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