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条在杭州】杭州召开“杭州惠台60条”推进座谈会
推进座谈会现场。(图片来源:杭州市台办)
中国台湾网7月25日杭州讯 7月17日,《关于进一步深化杭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杭州惠台60条”)发布实施。23日,杭州市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议推进贯彻落实工作。杭州市台办、市发改委介绍了“杭州惠台60条”的出台背景和内容特色,有关责任单位、台商台胞代表在会上发言。
在贯彻落实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及浙江省台办、省发改委印发的《浙江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应享尽享、应靠尽靠、应做尽做”的原则,杭州市积极回应台胞的普遍关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杭州惠台60条”,提出一系列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措施,率先与台湾同胞分享杭州发展机遇。
“杭州惠台60条”分三个部分,共60条。第一部分22条,主要是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贸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本市其他企业同等待遇;第二部分36条,主要是为台湾同胞在杭州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本市居民的同等待遇;第三部分2条,对措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
与台胞分享杭州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杭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的异军突起,来杭投资、学习、就业、旅游的台湾同胞数量不断增长。今年3月以来,来杭的台商考察团批次和相关咨询量激增。1-6月,杭州市新批台资企业总投资额3.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0%;注册资本2.05亿美元,同比增长590%。
“杭州惠台60条”充分对接杭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湾区”建设等战略平台,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围绕国家、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行动计划,凸显杭州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台资企业的发展、台湾同胞来杭创业提供发展机遇。
在投资和经贸合作领域,杭州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本市其他企业同等待遇,支持台资企业设立投资园区、产业合作园区,入驻特色小镇、开发园区、众创空间,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共同培养研发团队和技术人才,对于重大的项目制定“一事一议”的支持政策;在高新企业税收和合资项目用地上明确了优惠和奖励的额度;在知识产权转化、办会办展、金融授信,参与特许经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采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给台胞带来切实获得感
“杭州惠台60条”针对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量身定制,将有效扩大台商台胞受益面,提升获得感。
在助推台湾青年融入杭州发展方面,鼓励台湾青少年来杭研学旅行;台湾大学生可向全市600多个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申请实习岗位;对到杭创业就业台湾大学生提供最高20万元的资助和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台湾同胞在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申请申报科研基金、评选职称先进等事项中与杭州青年同等待遇,把在台湾参与的项目、取得的成果、任职年限等都纳入个人有关的评价体系中,根据需求为台资企业和台湾青年组织招聘会等。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林佳燕表示,在杭州的几年切实感受到了杭州对于台胞的关爱与帮助,“此次惠台措施力度很大,如第37条中鼓励台湾教师在杭州市属高校从事专业学科教学工作,对于台湾青年将是很好的机会,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台湾青年来到杭州发展。”
在引才和创业就业政策方面,积极协助台湾专业人才申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杭州全球引才“521”计划,鼓励在杭工作的台湾专业人才申报国家“万人计划”;鼓励台胞在医疗、高等教育、旅游、会计等领域就业;支持台湾同胞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开设举办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室等。
“杭州的惠台措施为台资企业和台胞在杭投资生活带来较大机遇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刘光荣表示,“杭州惠台60条”充分体现了“同等待遇、优等服务”。
为台胞提供贴心服务
关注在杭台湾同胞的住、行、学、游、购等细节,尤其是台商台胞非常关注的市民卡申领、个人金融、就医等问题,都在政策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台湾同胞除了购买商品房外还可以申请公租房、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享受交通、旅游、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免费服务;台湾同胞已在台湾地区取得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加考大陆交规可在杭直接换领机动车驾驶证;通过优化个人金融服务让台湾同胞体验到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在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方面都为台湾同胞的办理、使用、提取等环节提供了便利;在杭就学、就业、生活的台湾同胞及其家属可以通过申领杭州市民卡更可以享受多项的便利服务“大礼包”。
“台胞只要在杭州生活3个月以上就可以申领市民卡,是真正为台胞在杭生活的便利性考虑,获得感很强。”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鲍华表示。
此外,“杭州惠台60条”对每项具体措施都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对于部分涉及多个责任主体的条款,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各责任单位还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合作,建立台商投资、台资企业、台胞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做到精准施策,做好贴心服务。
[责任编辑:李晔清]